大家好,我們的小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晉楚爭霸的末期戰爭,原因基本都是起於鄭國。
鄭國在春秋時期各大戰爭中的出鏡頻率相當高,這種情況是因爲“欲稱霸中原,必先得鄭”。秦晉爭霸時,鄭國被秦國、晉國爭來爭去。現如今晉楚爭霸,鄭國自然會被晉、楚兩國視爲戰場。
猶記得當鄭國入侵蔡國的時候,鄭國人民都欣喜鼓舞,只有子產說:“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他道出鄭國是小國,面臨晉、楚兩大國兵家相爭,處境可謂是十分的矛盾。
晉悼公時期,晉國人民休養生息,國家富足,於是開展了“三駕勝楚”之戰。
晉國先在柤地與吳王壽夢會盟,促使吳國加強在楚國側翼的牽制活動。會盟之後,與會的諸侯們率軍滅掉了偪陽,並把土地分給了宋國,以確保晉國通吳之路的暢通。其後,晉國匯合了十二國的軍隊,一同討伐鄭國,鄭國也因此發生內亂。
此時鄭國意欲與晉國媾和。楚國見狀,隨即率領軍隊北上救援鄭國,晉國與楚國在穎水對峙,最終晉國“侵鄭北鄙而歸,楚人亦還”。楚國躲避了晉國鋒芒,沒有與其相爭,此乃“三駕勝楚”的“一駕”。
鄭國大夫們聚集在一起,苦苦思索、探求解決之道,他們皆認爲楚國弱於晉國,但是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在兩面都結好。鄭國十分痛苦,因爲他們已經疲於應戰了。鄭國子展想出了一個不是最好,但也只能孤注一擲的方法。
因爲晉國能“驟來”,但楚國不能。所以,鄭國先激怒了近鄰宋國,等宋國出兵伐鄭的時候,鄭國就有了正當的理由與宋國對戰。當晉國與諸侯聯軍得知消息來討伐鄭國的時候,先聽從晉國的命令,與此同時遣使告知楚國,待楚國來救,再歸順楚國,此後再另外賄賂晉國。
如此一來,兩邊都不得罪,鄭國也可以保有短暫的安寧。如若不然,除非鄭國遷都,只怕再也沒有其他的辦法了。鄭國把晉、楚兩國頻頻來討伐自己的矛頭,通過攻打晉國盟國宋國,轉移到了晉、楚兩國的身上,這樣就能讓鄭國稍微喘息一會了。
果不其然,智武子率領新軍和諸侯聯軍包圍了鄭國的都城,他們在鄭國南門外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力量。鄭國此時向晉國求和,並與其他諸侯在亳地會盟。此時鄭國向晉國靠攏,拋棄了楚國,此乃“三駕勝楚”的“二駕”。
晉國“二駕”降服了鄭國之後,楚國爲了與晉國再次爭奪鄭國,就拉攏了秦國,他們派遣使者向秦國請求援軍。秦國派兵幫助楚國,楚共王匯合秦軍再次北上伐鄭。
“牆頭草”鄭國眼看強大的楚國勢頭迅猛,就又立刻叛晉從楚了。不僅如此,鄭國還成了“帶路黨”——他們帶着秦、楚聯軍一同伐宋。晉悼公得知此消息後又悉起諸侯聯軍討伐鄭國,在鄭國東門又一次展示了壯大的軍勢。鄭國會怎麼樣呢?當然是又請和於晉國了。同時,鄭國再一次向楚國報告了不得已服晉的情況。
正所謂“無可奈何鄭又去,似曾相識鄭歸來”,至此楚國因連年興兵,疲憊不堪,無力再出兵與晉國抗爭了,楚人雖然憤怒,卻也無可奈何。此乃“三駕勝楚”的“三駕”。
鄭國經過此役後,服侍了晉國二十餘年,參見鄭國此後的一系列外交活動:如晉國趙武納鄭伯入盟、鄭國子展參加晉國盟會、諸侯會盟於蕭魚、赦免了鄭囚等等。
楚國還試圖掙扎過,他們與秦國合力伐宋,最終無功而返,可見,此時中原歸附晉國的大局已定。
《左傳》中的“湛阪之戰”,是自晉楚“鄢陵之戰”後,晉、楚兩國再一次的正面交鋒。然而,遺憾的是,《左傳》中並沒有詳細地描述其過程。
前三年晉國所扶持的吳國,趁楚喪時期討伐楚國,結果楚國取得勝利。隔年晉國沒有幫吳國謀楚,反而批評吳國趁楚國喪期興起干戈,是失禮之舉。吳國得不到諸侯的援軍,獨自再次伐楚,卻取得了成功,可見吳國的頑強與強勢,亦可見楚國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了。吳楚此戰,爲晉國在“湛阪之戰”中取勝鋪平了道路。
晉國在“湛阪之戰”中,侵入到了楚國的本土腹地,這是晉文公時期也未曾發生過的事情。從此戰楚軍失敗,也可以看出晉國聯吳制楚、削弱楚國勢頭的功效,就好似晉國坐收了“漁翁之利”;楚國接連敗於晉國,雖然採取了聯秦制晉的方針,但收效卻不甚明顯。
其後,晉、楚兩國皆因爲國內問題嚴重,終於不能再爭,於是開啓了第二次“弭兵之會”。此後中原的形勢趨於沉寂,然而,誰都沒有想到,晉國所扶持的吳國和楚國所扶持的越國卻越來越強。
不久之後,居於東南的吳、越兩國趁機崛起。自此,“爭霸的風雲”就開始南移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