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小凡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晋楚争霸的末期战争,原因基本都是起于郑国。
郑国在春秋时期各大战争中的出镜频率相当高,这种情况是因为“欲称霸中原,必先得郑”。秦晋争霸时,郑国被秦国、晋国争来争去。现如今晋楚争霸,郑国自然会被晋、楚两国视为战场。
犹记得当郑国入侵蔡国的时候,郑国人民都欣喜鼓舞,只有子产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他道出郑国是小国,面临晋、楚两大国兵家相争,处境可谓是十分的矛盾。
晋悼公时期,晋国人民休养生息,国家富足,于是开展了“三驾胜楚”之战。
晋国先在柤地与吴王寿梦会盟,促使吴国加强在楚国侧翼的牵制活动。会盟之后,与会的诸侯们率军灭掉了偪阳,并把土地分给了宋国,以确保晋国通吴之路的畅通。其后,晋国汇合了十二国的军队,一同讨伐郑国,郑国也因此发生内乱。
此时郑国意欲与晋国媾和。楚国见状,随即率领军队北上救援郑国,晋国与楚国在颖水对峙,最终晋国“侵郑北鄙而归,楚人亦还”。楚国躲避了晋国锋芒,没有与其相争,此乃“三驾胜楚”的“一驾”。
郑国大夫们聚集在一起,苦苦思索、探求解决之道,他们皆认为楚国弱于晋国,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在两面都结好。郑国十分痛苦,因为他们已经疲于应战了。郑国子展想出了一个不是最好,但也只能孤注一掷的方法。
因为晋国能“骤来”,但楚国不能。所以,郑国先激怒了近邻宋国,等宋国出兵伐郑的时候,郑国就有了正当的理由与宋国对战。当晋国与诸侯联军得知消息来讨伐郑国的时候,先听从晋国的命令,与此同时遣使告知楚国,待楚国来救,再归顺楚国,此后再另外贿赂晋国。
如此一来,两边都不得罪,郑国也可以保有短暂的安宁。如若不然,除非郑国迁都,只怕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郑国把晋、楚两国频频来讨伐自己的矛头,通过攻打晋国盟国宋国,转移到了晋、楚两国的身上,这样就能让郑国稍微喘息一会了。
果不其然,智武子率领新军和诸侯联军包围了郑国的都城,他们在郑国南门外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郑国此时向晋国求和,并与其他诸侯在亳地会盟。此时郑国向晋国靠拢,抛弃了楚国,此乃“三驾胜楚”的“二驾”。
晋国“二驾”降服了郑国之后,楚国为了与晋国再次争夺郑国,就拉拢了秦国,他们派遣使者向秦国请求援军。秦国派兵帮助楚国,楚共王汇合秦军再次北上伐郑。
“墙头草”郑国眼看强大的楚国势头迅猛,就又立刻叛晋从楚了。不仅如此,郑国还成了“带路党”——他们带着秦、楚联军一同伐宋。晋悼公得知此消息后又悉起诸侯联军讨伐郑国,在郑国东门又一次展示了壮大的军势。郑国会怎么样呢?当然是又请和于晋国了。同时,郑国再一次向楚国报告了不得已服晋的情况。
正所谓“无可奈何郑又去,似曾相识郑归来”,至此楚国因连年兴兵,疲惫不堪,无力再出兵与晋国抗争了,楚人虽然愤怒,却也无可奈何。此乃“三驾胜楚”的“三驾”。
郑国经过此役后,服侍了晋国二十余年,参见郑国此后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如晋国赵武纳郑伯入盟、郑国子展参加晋国盟会、诸侯会盟于萧鱼、赦免了郑囚等等。
楚国还试图挣扎过,他们与秦国合力伐宋,最终无功而返,可见,此时中原归附晋国的大局已定。
《左传》中的“湛阪之战”,是自晋楚“鄢陵之战”后,晋、楚两国再一次的正面交锋。然而,遗憾的是,《左传》中并没有详细地描述其过程。
前三年晋国所扶持的吴国,趁楚丧时期讨伐楚国,结果楚国取得胜利。隔年晋国没有帮吴国谋楚,反而批评吴国趁楚国丧期兴起干戈,是失礼之举。吴国得不到诸侯的援军,独自再次伐楚,却取得了成功,可见吴国的顽强与强势,亦可见楚国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吴楚此战,为晋国在“湛阪之战”中取胜铺平了道路。
晋国在“湛阪之战”中,侵入到了楚国的本土腹地,这是晋文公时期也未曾发生过的事情。从此战楚军失败,也可以看出晋国联吴制楚、削弱楚国势头的功效,就好似晋国坐收了“渔翁之利”;楚国接连败于晋国,虽然采取了联秦制晋的方针,但收效却不甚明显。
其后,晋、楚两国皆因为国内问题严重,终于不能再争,于是开启了第二次“弭兵之会”。此后中原的形势趋于沉寂,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晋国所扶持的吴国和楚国所扶持的越国却越来越强。
不久之后,居于东南的吴、越两国趁机崛起。自此,“争霸的风云”就开始南移了。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