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磕磕絆絆的學步之旅中,時常會上演一出

成長的路上,沒有哪個孩子可以做到不摔跤,小磕小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面對孩子跌倒,爸媽宛如遭遇靈魂拷問:

表現得太關心,孩子可能養成依賴;表現得太冷漠,孩子可能會失去安全感。做家長也太難了吧,到底怎樣做才能兩全其美,是每個家長都在思考的難題。

孩子跌倒了,是否應該立刻上去扶?

昨天下班回家,在小區裏碰到隔壁的劉奶奶,

小傢伙手裏拿着一瓶泡泡水,在石板地面來回跑,走路帶風吹泡泡,玩得不亦樂乎。奶奶瞅着孫子開心的樣子,也笑得合不攏嘴。

不知道是小傢伙跑得太急,還是沒控制好平衡,

小傢伙被自己嚇了一跳,愣了一下正準備爬起來,


孩子跌倒是無法避免的,當發現孩子摔倒了,家長第一時間的反應,很可能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可大意。

面對孩子跌倒,三種不同的做法

當發現孩子摔倒了,三種不同的做法,往往將孩子引向三種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

這種做法在老一輩身上特別多,卻是最不可取的一種。當孩子摔倒,家長用手打地板,說道:


這種做法雖然看起來挺幽默,但卻給孩子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

關心則亂,當發現孩子摔跤,不論是出於擔心,還是爲了表達關心,用太焦急的語氣都不是最好的。

當寶寶摔倒,本來沒多大點事,孩子不哭,說明真的沒有多疼。但是這個時候

認清了前兩個問題的家長,很容易陷入另一種誤區


孩子還很小,需要爸媽的關心。此時裝沒看見,會給孩子不好的心理暗示,

孩子跌倒了,家長應該如何做

當孩子摔倒,表現急切會非但不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還會讓孩子更加害怕:

遇到問題

孩子摔倒之後,家長不要表現得太急切,但也要給予關心,

拋出一句關切的詢問,等孩子的回答,不僅是

孩子摔倒,用

教育是一門學問,養孩子從來都不能只顧喫喝,孩子的心理成長,也是發育健康的一部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