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带领孩子从而让孩子知道如何做“对”的事情,当然比急于纠正和责备和简单粗暴禁止做一件“错”的事情,所用的时间要多得多,所面临的挑战也要难得多。面对着这些数不过来的问题,往往会让父母陷入困境:孩子现在小什么都不懂,如果现在不教,那等以后养成习惯就太晚了。

这就要看你如何定义孩子的“错误”了。

看到孩子犯的“错”,自然而然的也会很焦虑。小时候,孩子不知道干净卫生,孩子磨磨蹭蹭上学迟到,孩子玩耍弄坏别人的东西。

等孩子长再大一点,孩子调皮捣蛋搞破坏,孩子太内向跟谁都不交流,孩子爱撒谎。

面对着这些数不过来的问题,往往会让父母陷入困境:孩子现在小什么都不懂,如果现在不教,那等以后养成习惯就太晚了。

焦虑和急迫的行动,往往会带有攻击性的“纠正”方式。

闹啥闹,再这样,我打你了。

你这孩子知不道说话吗,为什么看到老师也不打招呼。

责备孩子,并随着情绪爆发的这些话,却忽略了一件事:

为了制止孩子的“错”我们急忙着否定了孩子的行为,但从情感上孤立了孩子。

曾经的一个故事,非常扎心。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我父母太忙了,没时间照顾他们的孩子。他们经常偷我家的钱买东西。他偷的越多,就越上瘾。后来,他的父母知道他经常挨打。他们印象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我母亲用菜刀威胁我,然后他想砍我的手。我想到了当时我害怕的事情。当时,我觉得,如果我不能偷我的手之后,我不能忍受。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不能换成偷窃。

还有就是一次那是。挨完揍的我被妈妈罚站,看到她躺在床上睡觉,我就站在旁边哭,妈妈不准我哭,后来不知过了多久才让我睡觉。

知道后来到了4、5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爸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想花钱跟大人要,千万别偷。

我那时候才明白,原来可以这样做。从那之后我再也没偷过钱。

长大以后我一直记得这句话,每每会泛泪。原来我可以不通过偷来解决问题,为什么直到4、5年级爸爸妈妈才告诉我。”

有些孩子他们并不会天生就能揣摩到成人的想法,而在大多数的时候,孩子缺少的永远都不是大人的责备和大道理,而是亲子之间打开心扉的那一扇提醒和帮助。

比因错误而受惩罚孩子本身,通过交流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这将更重要。

只是空洞的谈论着道理,自己又不行动对孩子来说毫无说服力,前后矛盾的帮助只会让孩子陷入迷茫,不由分说的责备打击则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慢慢地,自信终将被磨灭,害怕尝试和犯错,成为那种“从小就不自信的自卑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温和对待。孩子成长中体验是必不可缺的一环,而只有孩子亲身体验过如何面对,和处理错误的过程,孩子才能从中推得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程式。

最初每个孩子都是通过好奇心来认识到这个世界,不停地触摸得知规则的界线,并会在一次次调试中逐渐清晰起来,从而建立起自己内在的规则和自律性。

在这个整个过程中,孩子不可避免的犯错,出现的冲突也无法忽视。

父母作为一个好的引导,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立马纠正错误。

跟孩子讲大道理可以先缓一下,请换个视角看孩子的错误,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合理可行的方式,领着孩子做对的事情。

带领孩子从而让孩子知道如何做“对”的事情,当然比急于纠正和责备和简单粗暴禁止做一件“错”的事情,所用的时间要多得多,所面临的挑战也要难得多。

孩子总会犯错,我们可以在孩子身边,情感上理解他理智的开解他:

“孩子爱你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做错的事情,我们就要去承担责任,我会陪你一起去面对,并且想办法去补救。”

从现在开始,拒绝打骂、责怪、没完没了的唠叨和抱怨,给孩子一个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也给予孩子我们足够的信赖和耐心。

让孩子一步一步来,相信他们能够成长,是我们能够做到最大的帮助。

众多的孩子就是因为这份被父母信赖着的感觉,才会为了这份信赖而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