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來想學習美國那樣建立共和國制度,然而山寨終究還是山寨的,利比里亞的黑人並沒有美國人的啓蒙思想,其素質教育水平也跟不上,要想在這麼一個地方建立和美國一樣的國家,實在太難了。然而,隨着黑人發展,外來的黑人聯合起來,要求脫離美國,而美國的殖民協會也因爲經費問題不得不同意利比里亞的獨立。

在知乎,有這麼一個話題:如果美國把黑人全部送回非洲?
看了最近的美國黑人暴動事件,趣事君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有人說,那非洲會較快發展,美國黑人不僅有廉價勞動力還有高素質人才。相反,在美國,黑人具有歷史根源,矛盾嚴重,對美國是不利的。
也有人說會變成一個相對較大的利比里亞。
這是爲什麼?接下來,就讓趣事君來給大家聊聊。
非洲第一位民選女總統,曾獲得2011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埃倫·約翰遜-瑟利夫(Ellen Johnson Sirleaf)在她的自傳裏這樣描述她的祖國——利比里亞。
“除了偶爾的洪水,利比里亞從來沒有颶風,地震,乾旱等天災,更多的,是人禍。”
人禍毀了這個以“愛和自由”立國的小國,使它從非洲第一個共和國變成內戰廢墟的國度。
19世紀30年代,美國北部興起了要求徹底廢除黑人奴隸制的廢奴運動。一些宗教慈善家、社會人士和國會議員等提出將自由黑人遣返非洲建立殖民地。於是,美國各州紛紛將黑人送回非洲,這些州分別建立的“自由黑人家園”沿海岸線迅速擴張。並於1816年,成立了美國殖民協會。
1824年,美國殖民協會把這些地方統稱利比里亞(Liberia,取自由liberty與革命liberation之意)。
然而,隨着黑人發展,外來的黑人聯合起來,要求脫離美國,而美國的殖民協會也因爲經費問題不得不同意利比里亞的獨立。於是,在1847年宣告獨立,成立利比里亞共和國。
這是非洲大陸第一個共和國。頒佈的憲法幾乎完全照抄美國憲法,政權組織機構也幾乎跟美國一樣。
連國旗都仿照美國星條旗:一顆星象徵黑人團結。
利比里亞是非洲著名的“黃金海岸”地區,這裏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土地和水利等資源十分豐富,主要礦產有鐵礦砂、鑽石、黃金、鋁礬土、銅、鉛、錳、鋅、鎳、金紅石和藍晶石等。
但是,儘管這是一個民族國家,裏面實際的部族關係不知有多混亂。實施獨立後,慢慢就發生內亂。
以美國來的黑人爲主的特權階級仍牢牢把握着國家政權和經濟命脈;“門戶開放”雖然讓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財政狀況也有好轉,但大部分農村土著居民卻幾乎沒有獲益;
於是,各部族紛紛組成數十個大小武裝,不斷髮起了武裝衝突,導致國家陷入長期的混亂之中。
2005年在聯合國的監督下,利比里亞舉行民主選舉,埃倫·約翰遜-瑟利夫獲得最終勝利,成爲非洲歷史上首位民選女總統。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位女總統。
雖然這位女總統採取了一些舉措,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但這個國家依然彷彿留在了上個世紀,被聯合國評爲世界最窮的十個國家之一。2016年該國人均GDP僅455美元,多年徘徊在世界最低的十個國家裏。
失業率高達85%、沒幾棟像樣的建築、貧民窟一眼望不到頭。雖有廣闊而溼潤的土地,糧食卻主要依靠進口,工業更是免談,沒有任何工業基礎,缺乏基礎設施,缺乏高端人才。除了一點旅遊業和採礦業,什麼產業都不能引來外國資本。商業命脈也都被黎巴嫩人壟斷。
雖然政府大力發展教育,提供免費的義務教育,但大多數學校是半日制。許多學生要在課外做點小生意勉強餬口,甚至上兩年停兩年,稍微賺點錢再去,效果可想而知。
本來想學習美國那樣建立共和國制度,然而山寨終究還是山寨的,利比里亞的黑人並沒有美國人的啓蒙思想,其素質教育水平也跟不上,要想在這麼一個地方建立和美國一樣的國家,實在太難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