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一臨時菜場內,重新擺攤的王慶懷夫妻倆相信菜場會改造得更好。

長江日報記者胡義華 攝

長江日報記者探訪江城多家開業的集貿市場發現,在多方政策扶持下,一些攤主主動化危爲機,做好服務。復市攤主紛紛表示:“市場好了,我們都好。”

在百大鮮生菜場內,攤主陳春霞夫妻倆老家在安陸。陳春霞說,一家5口人都指望這五六米長的菜攤,疫情到來,讓生意停了一段時間。多虧菜場恢復營業,更讓他們高興的是,自身核酸檢測沒問題,市場還免了一些攤位費。能夠重新擺起菜攤,陳春霞很珍惜。她說:“辛苦是辛苦,也算是自己給自己打工,生活有奔頭。”

漢陽區一些集貿市場還在改造升級中,考慮到市民的生活需求,該區建起了臨時露天市場。54歲王慶懷和妻子龔永秀就在臨時市場內重新賣起了調料。

據悉,中央文明辦主動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明確要求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爲文明城市測評考覈內容,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在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羣衆生活需要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

年初,王慶懷夫妻倆本來準備回河南老家過春節,碰上疫情,就留在武漢。3個月時間乾貨店沒有開張,王慶懷計算了下,連同房租等在內虧損數萬元。4月20日左右,在區裏幫助下,他開始在臨時市場擺攤,“除了滿足街坊們買菜的需要,也是盡最大努力,將損失減少一點”。王慶懷有信心,等市場改造好,就搬回去,“市場好了,我們都好”。

在一些開業的集貿市場,經營戶攤位上方懸掛着網絡外賣的牌子,並印有手機號碼,做起了外賣生鮮配送服務。

6月1日,正在唐蔡路生鮮市場97號攤位賣菜的經營戶韓春芳說,復工後,她和丈夫經常給菜館配送蔬菜。有時,丈夫去進菜不在攤位,接到外賣訂單後,她一個人忙得焦頭爛額,“雖很辛苦,但靠勤勞換來的收穫,感到心裏很踏實”。

韓春芳和丈夫,以這個攤位賣菜爲主要收入來源。她說,孩子上學,贍養老人,家裏所有的開支都離不開這個攤位,通過微信羣配送蔬菜,也增加了一個銷售渠道。

記者在該市場看到,到市場買菜的市民都要經過掃健康碼、測體溫後才能進入。

唐蔡路生鮮市場管理員余文階說,4月18日至今,已有90%經營戶復工,不少經營戶開闢微信訂單這樣的經營渠道。

王地兵是頂鑫集貿市場的經營戶。每當有居民在網上下單,兒子守着攤點,王地兵就駕駛三輪車將新鮮蔬菜送上門,“賣菜從早忙到晚,一年可以賺個幾萬元。復市後,菜場爲每個經營戶減免了75%的租金,相信今後生意會更好”。

(長江日報記者吳曈 馬輝 胡義華 唐煜 通訊員王智 陳斌 本組稿件統籌:劉睿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