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丹旭

中美矛盾顯著激化下,在美上市的中國大陸企業掀起“迴歸潮”。繼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後,科技公司網易、網絡電商京東近日加快赴香港二次上市步伐,業內人士預計,今年迴歸香港市場規避風險的大陸企業將顯著增加。

中概股“迴歸潮”背後有幾重考量因素?

港交所所在的交易廣場外,飄揚着中國國旗與港交所的旗幟。(彭博社)

京東昨天正式掛出招股書,邁出登陸香港市場的關鍵一步。文件未披露具體募集資金金額和發行股票數量,但彭博社早前報道,京東希望至少募集20億美元(約28億新元)。

網易本月2日也啓動港股招股,預計本月11日上市,擬發行1.71億股,籌集資金約27億美元。

這是繼阿里巴巴後,再有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簡稱中概股,指資產、營收主要在中國大陸的海外上市企業股票)迴歸香港。去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二次上市,成功融資130億美元。

有了阿里的先例,中概股“迴歸潮”暗流湧動,百度、攜程、京東、網易等中國大陸企業赴港上市的傳聞甚囂塵上。

中概股迴歸背後,有多重因素疊加,但受訪金融學者指出,規避地緣政治風險是企業的重要考量。

國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受訪時向《聯合早報》指出,美國資本市場對中資企業吸引力下降,核心是政治因素。“中美關係高度緊張,美國近期出臺針對中國大陸企業的新規,這些都只是一個開始。”

在美上市陸企與高管都面臨更高風險成本

中概股“迴歸潮”背後有幾重考量因素?

劉勝軍分析,在美上市的中國大陸企業,甚至是企業高管,都面臨更高的風險成本,“尤其是孟晚舟事件後,大家都像驚弓之鳥”。赴港上市能緩解這方面焦慮,企業也能得到穩定、可預測的市場環境。

此外,中概股的信用問題,也在中美激烈博弈下被高度政治化。今年4月,瑞幸咖啡被渾水研究做空後,自曝僞造鉅額銷售數據。美國參議院之後通過針對在美上市中國大陸企業加強審覈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

美國總統特朗普前天簽署備忘錄,要求美國金融監管機構在60日內提出建議,打擊在美國上市、不遵守適當會計準則的中國大陸公司,保護美國投資者。國務卿蓬佩奧同日也提醒美國投資者,警惕中國大陸公司的欺詐會計行爲,並呼籲全球其他交易所向納斯達克看齊,收緊上市規則。

據高盛統計,在美國進行第一上市的中資公司總市值約1萬億美元,在美國市場佔比3.3%。市場人士普遍預計,這些企業面臨日趨嚴格的監管要求,選擇赴港上市的步伐會顯著加快。

中概股“迴歸潮”背後有幾重考量因素?

在美進行第一上市的中資公司面臨日趨嚴格的監管,選擇赴港上市的步伐預計會加快。圖爲香港交易所(中新社)

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前天在一場業內視訊會議上就指出,由於香港國安法導致美國加大政治壓力等原因,許多在美上市的中國大陸公司,很可能會在今年到香港上市,今年將是首次公開售股(IPO)重要的一年。

較早前有消息指,拼多多也將赴港二次上市,不過該公司已予以否認。

據財經信息發佈平臺財聯社統計,截至6月4日,符合港交所二次上市要求的中概股有22家,包括百度、愛奇藝、嗶哩嗶哩等。

市場人士也指出,除了受地緣政治因素左右,中概股迴歸也是出於企業戰略考量。銀河證券前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受訪時說,這些企業的總部、運營團隊、生產基地、市場都在中國大陸,在美國資本市場受到的關注度較低,要再融資開拓項目並不容易。

她說:“香港市場國際化程度高,對大陸企業更瞭解,有適合大陸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長遠而言,選擇香港可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