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度哲理:为生出新的真理,须对自我加以否定,须让才智沉沦

为了生出新的真理,必须对现代加以否定和否认,必须先让才智沉沦。

当我们进入到物我两忘,感受到我即大地的寂寥与幽静,深切地感受到那种既超越自我又生存在这尘世的感觉,我们将重获生命。

明日如今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对于一个人来说,认识到自己当下的存在,就等于对世界不再抱有任何期待。

代替焦虑的是干巴巴的清醒,焦虑来自生者的心灵,但平静终将治愈焦虑。很少有人懂得,有一种拒绝与弃绝尘世毫无共同之处。在这里,未来的美好有什么意义呢?心灵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

我不愿相信死亡意味着来生的开始,对于看清世事的人来说,死亡是一扇永久关上的大门,要跨过那扇门,就意味着可怕和可恶的冒险。

为了躲避生存的劳累,有人建议我卸去生存的负担,而我要求得到的恰恰是某种“难以言说的生存负担”,这种负担可以让生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被动的激情当中,彻底忘我。

在恐惧和沉默之外,我们自觉地确认那种不寄托于未来的死。

要拥有自己的想法,得用十年时间,然后可以让自己同世界美好的一面互相熟知。在此之前,我们同世界是正面相视,由于自身局限和年轻,还看不到世界的侧面,来不及修正对死亡和虚无的概念。

青春就是艰难地面对死亡,青年人不应抱有幻想,这是一种现实的训练。

低级而可笑的观念,文明否定着理想,在落霞与白鸽的飞翔之中,世界终将战胜历史。从万物的生发中,人们早晚会看到清醒、漠视、痛苦或美好的真正标志。

人在暮年应该恢复与世界的正面对话,否定自己的过去,以便恢复传统的清白与真实。唯一真正的进步,人们倍加珍惜的进步与文明,正是让自己形成对死亡的自觉,对死亡产生一种内在的觉醒。

但遗憾的是,人们对于死亡认识的太少,我们不善于探讨此类话题。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我们的思想是贫瘠的,这充分说明,我们掌握不住简单的事物,在它们面前,我们如同一无所知的孩童,仍需不断学习与努力。

人对死亡的厌恶全都包含在对生存的热望中,或许再过500年,贪生怕死依然是人的本性,因为我们对鲜花和女人的渴望如此真实,如此有血有肉。

但很多人是违心去世的,他们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悖逆,所以必须把清醒保持到底,并以全部的嫉妒、羡慕和厌恶来正视生命的自然结束。

一个人从一开始就要形成死亡意识,形成死亡意识就是要尽早缩小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不留恋生命,以平和之心静观永恒的太空与物质的消散转化,并且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地进入到最后的结局。不再刻意铭记那些即将永远失去的世界里你所曾经拥有过的许多振奋人心的事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