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指數增強基金到底“強”在哪?

來源 上海證券報

2018年被視爲國內指數化投資的“超級大年”。自此之後,我國指數基金迎來飛躍式發展,指數化投資已成未來大趨勢。如今,市場上的指數基金越來越豐富,投資方向從股票到債券再到商品,從國內A股到美國、日本等海外市場,投資者通過指數基金就能進行全球化、多資產的佈局。而在衆多指數基金中,指數增強基金較爲特殊,它既能緊密跟蹤指數,又力求跑贏指數賺取超額回報,被視爲指數投資“升級版”工具。那麼,這類基金投資到底“強”在哪?投資者又該如何挑選指數增強基金?

目前,指數增強基金採用較多的增強策略包括基金經理主動投資、量化選股模型、一級市場打新等。其中,基金經理主動投資主要依靠基金經理的擇時和選股,通過優化投資組合跑贏指數。一級市場打新則是市場上具備較優風險收益比的策略,同時公募基金具有打新優勢,也能起到指數增強的作用。

相比之下,量化選股模型是較爲特別的增強策略,通過搭建量化模型,藉助金融大數據手段挖掘市場機會。以建信中證500採用的多因子量化選股模型爲例,這一模型由Alpha模型和風險模型兩部分組成。Alpha模型根據質量、動量、成長、情緒、大數據等100多個因子的維度去精選個股,風險模型則時刻關注基金整體風格與跟蹤標的指數之間的差距,以降低跟蹤誤差和換手率。

從中長期業績來看,指數增強基金在多個階段均跑贏了被動指基,增強投資名副其實。銀河證券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增強指數股票基金近1年、2年、3年、5年平均收益率爲12.32%、13.11%、27.52%、7.30%,同期標準指數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爲5.69%、4.54%、11.53%、-11.66%。建信中證500A歷史總回報達到107.11%,且近1年、近3年、近5年業績均跑贏中證500指數。

自2002年第一隻指數增強基金問世以來,經過18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爲公募基金中一類相對成熟的細分產品,數量達到趨近200只,成爲投資者多樣化、差異化的指數投資工具。

結合市場環境來看,當前正是佈局指數增強基金的較好時機。經過前期一輪調整後,A股主要指數估值重回較合理的區間,投資者若看好市場長期機遇,指數增強基金就是一個佈局選擇。在挑選具體產品時,投資者可從三方面因素入手。一是超額收益的可持續性,建議觀察指數增強基金的“勝率”,例如一年中有幾個月的收益跑贏了指數,勝率大說明超額收益能力強。二是跟蹤誤差,雖然指數增強基金追求跑贏指數,但也需要控制跟蹤誤差,誤差越大,基金的風險暴露就越明顯,難以做到工具化投資。三是信息比率,信息比率主要用來衡量超額收益與管理風險。信息比率高意味着在同樣風險水平下,基金獲取超額收益能力更出色,或者在獲取同樣超額收益時,投資者面臨的風險更小。(CI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