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你考100分,媽媽才愛你”你給孩子的愛,設置“前提條件”了嗎

常常有家長困惑,到底什麼叫“無條件接納”?

解釋這個詞,我想跟大家聊一下最近看的一部電影《大餓》,女主阿娟是一個210斤的胖妞,媽媽是一家幼兒園的主任,阿娟則在幼兒園當廚師。

幼兒園的招生簡章上有所有教師和工作人員的照片,裏面還會介紹孩子的每日菜譜,阿娟非常希望自己也能被印在招生簡章上面。然而媽媽卻對她說:除非你瘦了,才能印上去。

阿娟從來沒有在媽媽這裏享受過“無條件接納”,媽媽對她的愛,幾乎都是“有條件”的,媽媽用一切的行動在向女兒表達:

你只有 瘦下來,才配擁有我的愛和關注

然而,真正能夠給一個孩子穩定的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是不設置前提條件的接納:“孩子,無論你是胖是瘦,無論成績是好是壞,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這就是無條件的接納。

電影裏媽媽所給予的“有條件”的愛,讓阿娟一直覺得自己一定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夠好,自己總是不被接納的,所以阿娟的臉上,幾乎寫滿了自卑。

後來,阿娟談戀愛了,爲了獲得外界的更多愛和關注,她逼自己嘗試了各種激烈的減肥嘗試,甚至做了縮胃手術。

手術的後果是,她喪失了作爲一名廚師賴以生存的味覺。

阿娟問媽媽:

我真的有那麼糟嗎?是不是不管我多努力,在我瘦下來之前,對你來說我都是一個失敗品?

不經想到,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父母會因爲孩子這樣那樣的問題而說出:如果你不XXX,我就不愛你咯。

似乎每一份對孩子的愛,都被標註了條件,逼迫着孩子以我們安排的方式去成長。

1

孩子看不到

父母的不完美

父母給孩子的愛雖然無私而偉大,但卻很難做到“無條件”,然而,孩子們對父母的愛大多都是無條件的。就如同阿娟一樣,即便違背了自己的意願、傷害了自己,也要努力達到媽媽的期望。

可見,孩子纔是那個一直無條件愛着的人,是他們一直包容着父母,一如既往地愛着父母,爲父母付出自己能付出的一切。

在2019年就有一個10歲的少年路子寬,爲了救自己患白血病的爸爸,3個多月來暴飲暴食,只求能快速增長體重,以便達到骨髓移植的體重標準。

當時,全家只有路子寬配型成功。家裏人都很糾結,擔心耽誤孩子的未來。但當路子寬聽說自己是唯一可以救爸爸的人,卻很高興,一拍小胸脯:爸爸放心,有我呢!

爲此,他還悄悄給自己制定了飲食計劃,每天喫五頓,爲了儘快達到90斤,他只喫肥肉。期間,快速增長的體重也曾讓他產生不適:流鼻血、肚子疼等,但是他還是一直堅持。

終於在3個月後,增肥成功,超過了90斤,達到骨髓移植的標準。

他說:我把我的血用在我爸身上,我爸就沒有那麼難受了。

所幸,在2019年9月10日這天,骨髓移植手術成功,路子寬的爸爸獲得了生的機會。

我們總認爲我們愛孩子勝過孩子愛我們,卻從沒想過孩子對我們的愛更加義無反顧。

如果現在讓你給自己的孩子打分,滿分是十分,你會給自己的孩子打幾分呢?

之前有一個節目採訪了一批媽媽和她們孩子,當問到:孩子最讓你頭疼的是什麼?

媽媽們很快就說出了孩子一身的毛病:

喜歡用袖子擦嘴巴
不愛喫蔬菜
不聽話
一天哭五六次
……

接着節目組讓媽媽們給自己的孩子打分,滿分是十分,有的媽媽說七分,有的八分,有的才五分。

但輪到孩子給自己的媽媽打分時,給的都是十分,有的甚至還在後面加了很多個“0”來表示對媽媽滿滿的愛。

當媽媽們看到這一幕,都泣不成聲,有的更是覺得自己好慚愧。

是啊,孩子從來看不到父母的不完美,而父母卻總是能發現孩子的各種小毛病。

人們總說,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我們卻經常會以“爲你好”的名義,去要求他們變得更好、更優秀,而從來不管我們自身是不是很優秀、很完美。

所以父母愛孩子,常常帶着條件。

而孩子愛父母,卻是一種天生的本能,真正的無條件。

2

被無條件接納

就會自帶光芒

2018年有一部很火的電影《奇蹟男孩》。這個男孩叫Auggie,他很聰明,也熱愛科學。但是因爲他一出生就被確診爲特雷徹·柯林斯綜合症,這種疾病導致他整個面目畸形。

爲了更好地陪伴Auggie,媽媽放棄了碩士學位,在Auggie10歲之前,一直在家中幫助Auggie自學。

在他10歲的時候,媽媽不想Auggie一直封閉在家庭中,所以做出了艱難的決定:送他去學校。

正如Auggie的爸爸所料,他第一天上學就被同學們嘲笑長相。甚至在上體育課的時候,同學會故意將球往他身上砸,還有人說:誰跟Auggie這個怪物交朋友就會感染。

Auggie放學回家之後,一句話也不肯說,還戴上了能擋住面部的頭盔。

面對這種情況,家人都來安慰他。他的媽媽對他說:

你一點也不醜。我是你媽媽,我最瞭解你。”
每個人的臉上都有印記,你第一次手術時,我長了這條皺紋,你最後一次手術,我長了這些皺紋。
心靈的地圖是指引我們的方向,外貌的地圖是記錄我們走過的路。所以外貌的地圖絕對不是醜陋。

他的爸爸對他說:

雖然你不是很喜歡它,但是我喜歡,這是我兒子的臉,我想看我兒子的臉。

父母的愛和無條件的接納,瞬間撫平了Auggie的傷痛。他開始不再覺得自己是一個怪物,而是認爲自己只是有點特別。

不久後,他憑藉自己的聰明和善良交到了第一個朋友Jack,漸漸地也俘獲了其他同學的心。

學期末時,他還得到學校象徵品學兼優的獎章,大家都爲他歡呼。

這時的他不再是畏畏縮縮,而是坦然地站在人羣前。

如果在此之前,他的父母因爲無法接受他的外貌而表露出嫌棄,那麼Auggie將會一輩子戴着頭盔,壓抑着自己的天性,排斥自己,封閉在只有自己的世界裏,就不會有今天勇敢站在臺前的Auggie。

父母對孩子的無條件接納,可以影響着孩子的人生。

雖然這只是一部電影,但是在生活中,Auggie的外貌可以是孩子不那麼靈活的肢體、不大的眼睛、不夠完美的身材、不突出的音樂天賦等。就像阿娟的身材一樣,都是需要被呵護的,而不是被壓制、被排斥、被糾正。

被譽爲“法國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大師拉康·雅克曾提出過鏡像自我的概念,說的是:

我們時常通過觀察他人對自己行爲的反應而形成對自己的評價。

所以當我們對孩子做出負面評價的時候,他們會內化這些負面評價,認定自己確實不好,從而逐步形成自我厭惡、自卑等不良心理。

只有被用心肯定並無條件接納的孩子,纔會有充足的安全感,也更願意去嘗試和挑戰。

3

愛孩子無條件

但有原則

有的家長會問:如果孩子有不良的行爲,也要無條件接納嗎?

當然不是,無條件接納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行爲。就如同《奇蹟男孩》中的Auggie。他的媽媽無條件接納他,不僅僅愛他的聰明、善良,也愛他不完美的外貌。

但當他做錯事的時候,他的媽媽還是會指出來,但也僅僅是就事論事,而不上升到孩子個人身上。

簡單來說就是在無條件愛孩子的同時,我們也要有一定的原則

不會因爲愛孩子而去包辦他們的一切,讓他們成爲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也不會慣他們的壞習慣,影響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

更不會幫他們逃避挫折和困難,讓他們成爲懦弱的人。

所以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爲,我們可以這麼說:媽媽不喜歡你亂丟東西的行爲。

而不是說:你再亂丟東西,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讓他們明白,我們不愛的只是他們的一些不良行爲,而不是他們本身。

只有這樣,他們纔會有勇氣去獨立面對人生道路上的所有困難和挫折,哪怕不會成爲“別人家的孩子”,也依然會自帶光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