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oNews 劉文軒

責編/楊博丞

這是一個令Podcast界掀起巨浪的消息。

不久前,全球音樂串流巨頭Spotify宣佈,它與全球最受歡迎的Podcast節目之一的《The Joe Rogan Experience》簽訂多年獨家協議,9月起,這檔節目將在Spotify獨家播出。

雖然雙方均未透露這次合作的細節,但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來源報道稱,這筆交易價值超過1億美元,是Podcast史上最大一筆交易。

Spotify在2019年纔開始重視Podcast,在《The Joe Rogan Experience》之前,Spotify曾收購podcast網絡GimletMedia、Parcast、The Ringer,以及免費創建podcast的平臺Anchor。

Podcast不新鮮

“Podcast”這個詞來自“iPod”和“broadcast”,2000年初期,伴隨着iPod和寬帶網絡的問世而誕生,當時人們還需要將Podcast節目下載到iPod中才能隨身攜帶和收聽。然而移動互聯網不斷迭代,以及視頻流媒體的壯大,Podcast悄然褪色。

不過信息傳播的速度越快,網絡上的聲音也隨之變多,人們的注意力被打散到各處,長篇內容的吸引力逐漸變小,卻給Podcast帶來“重生”的機會。

中國也不例外,越來越多的Podcast節目誕生,也開始出現像喜馬拉雅、蜻蜓FM這樣的平臺。

去中心化的RSS與中心化的平臺

與其他線上音頻內容相比,Podcast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訂閱模式,它採用RSS 2.0的格式傳送。這意味着,用戶只要擁有一個可以解析Podcast來源地址的軟件就能收聽到節目,作者和聽衆也無需擔心審查問題,有些Podcast軟件還能像播放音頻一樣播放視頻。像這樣的軟件,IPN播客網絡的創辦人李如一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做“泛用型播客客戶端”。

雖然“泛用型播客客戶端”更自由,但它與RSS閱讀器一樣,內容變多以後,品質良莠不齊,“喂什麼喫什麼”的模式就不那麼好用了,用戶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整理這些訂閱源。相比之下,Facebook、****這樣的“平臺”要方便一些,操作門檻也更低。

Podcast領域的平臺,通常無法直接通過RSS源訂閱節目,而是需要創作者提交RSS地址或音頻文件,通過審查後,才能像App一樣“上架”。聽衆則是通過搜索節目名稱,或在首頁的編輯推薦中訪問收聽。

不過節目上架以後,有些平臺還可以幫助創作者分析聽衆特徵。比如Spotify就提供了聽衆所在地區、性別、年齡分佈等統計資料。

平臺當然也有劣勢,註冊賬號、上傳內容還是最基本的,審查標準也各不相同,創作者如果希望自己的節目在不同平臺有更多的曝光量和收聽量,還需要了解不同平臺的運作機制。

創作者怎麼看

對創作者本身來說,接下來可能會面臨類似YouTuber的困境。一方面,製作節目需要投入成本,但想收回成本,則需要變現。另一方面,產業逐漸成熟後,會有更專業的創作者甚至多人團隊加入,單槍匹馬的獨立創作者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對於變現,廣告分成應該是最直接的變現方式,目前可以看到一些節目採用口播廣告的方式獲取收入。不過作爲剛入行的創作者,Alvin認爲,這種變現模式離自己還太遙遠,“畢竟目前華人世界真正聽Podcast的人還是不多”。

不過他對平臺帶來變現機會這件事比較樂觀。Spotify這樣的平臺可以結合自身的廣告模式,在podcast節目中插入個性化廣告,未來將可以進化成類似YouTube廣告分成的模式,Spotify提供的用戶資料也可以作爲制定口播廣告方案時的參考資料。

“更積極一點,還可以嘗試別的途徑”,Alvin表示,他還在策劃郵件訂閱、Telegram頻道和羣組的形式,“但現在還是起步階段,更具體的計劃暫時還沒有。”

一直以來,即便沒有平臺加持,很多Podcast節目都探索出自己的付費模式,比如李如一的《一天世界》有付費會員郵件通訊,以前還有通過Telegram提供的付費音頻內容;《Anyway.FM》推出“Anyway.Member”會員計劃,提供各項服務和網站的會員專屬功能;《科技島讀》乾脆把Podcast視爲幫助推廣付費訂閱郵件的一個“附屬品”。

面對以後可能遇到的專業團隊,Alvin認爲,對於新手創作者來說,現在機會還有很多,“每星期都能看到新節目上線,而且已經有不少節目製作得很專業了”。他表示,未來可以考慮與其他podcast創作者玩“串臺”:“在不同的Podcast節目裏閒聊,就像現在的YouTuber一樣。”

Podcast的最終形態

對於Podcast的未來,Alvin覺得目前的模式還不是最終形態。“現在還不夠方便”,他認爲podcast以後會出現更多變化,“Anchor、SoundCloud這種平臺感覺都在努力把製作內容的門檻拉低,但還不夠。”

Alvin舉例稱,“以前有個手機軟件叫‘啪啪’,有點像Instagram,但搭配圖片的是語音。”他認爲,以後可能還會出現這樣的手機應用,但形態會不太一樣。

“想象一個以Podcast內容爲主的Facebook,但這種軟件變熱門的話,Facebook應該也會做一個類似的吧,結果最後我們還是在用Facebook。”Alvin笑着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