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來展開今天這個話題。

現象一。有個別企業享疫後政策春風,拿着便宜的融資資金來套取利差。

- 企業負債端:部分企業通過貸款、票據、短融等方式,獲得較低成本的資金;

- 企業資產端:投向收益率較高的銀行理財產品或者是結構性存款,特別是結構性存款,相較其它理財,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相對穩定。

從個別公司的案例來看,有些利差可上200BP。

“愉見財經”早在兩個月前就關注到了這一現象,可點擊跳轉專欄《企業手握大把閒置資金卻繼續申請貸款,反手就買理財》。個別企業在這遇冷的疫後市場,其實並沒有真實擴張產能的衝動,實際也不需要貸款,倒騰只爲套利。

央行數據顯示,4月結構性存款餘額達12.1萬億,再創歷史新高。環比來看,當月結構性存款餘額新增4719億,連續4月呈現增長的態勢。

現象二。監管開始規束,對結構性存款的“壓量控價”。

比如,6月4日,北京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明肖在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通過排查,發現部分企業一邊獲得低利率貸款,一邊進行套利行爲,比如購買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甚至投資股市等。對資金“套利”等違規行爲,北京銀保監局將嚴查、重罰,確保資金切實服務實體經濟。——注意這裏點名了結構性存款。

又比如,據多家媒體,近期監管對部分銀行進行窗口指導,要求銀行對結構性存款壓量控價,主要針對的是對公結構性存款。

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監管窗口指導,要求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於今年底前,將結構性存款的規模壓降至上年末的三分之二。

聽說部分銀行已開始擬定結構性存款壓降計劃,並嘗試用其它負債資金予以替代。

當然除了旨在打擊資金套利行爲外,監管此舉也是爲了降低銀行綜合負債成本。

現象三。聊到這裏再來個腦回路,既然有些企業沒有實際資金需求,那套利空間被封堵後,對市場融資需求會否形成拖累?

江海證券債市策略的確關注到了這一點,分析稱:由於下游需求不足,企業投資意願並不強,一旦結構性存款受到約束,疊加監管對企業套利行爲進行打擊,投資意願不足的背景下,實體企業對信貸的需求可能也會隨之受到衝擊。

因此江海證券債市策略預計未來信貸和社融也將面臨一定的回落壓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