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流小说惨变三流电影?剥离恶之为恶的动态溯源,徒留碎片化感官

2016年莱拉·斯利马尼(Leila Slimani)的《温柔之歌》斩获法语文学最高荣誉龚古尔奖,数年之后,这宗让人不寒而栗的“仙女保姆杀人案”被改编为电影,口碑却直线下跌。

豆瓣评分6.4,IMDB评分仅5.9,烂番茄新鲜度更是惨不忍睹、只有29%。

堪称“一流小说惨变三流电影”的翻车案例。

影片保留了保姆温和体面外表之下触目惊心的异化变态特质,却将原作对于深层矛盾的探讨片面化、肤浅化、感官化。

对于故事叙事线索的调整、核心细节的变更,让看过原著的人颇为失望。

当然,对于没阅读过小说不了解故事的人而言,影片虽然节奏上有拖沓无力之嫌、主旨上有碎片化之失,但依旧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故事本身细思极恐的质感。

一,日常式恐怖的利弊双重效应。

《温柔之歌》中数次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桥段,镜头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惊魂恐怖画面,其中没有魑魅魍魉没有变异物种暴力侵袭,但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恐怖感、恰恰来自这份“日常感”。

第一点,优势:自然环绕的浸入感。

影片中保姆上线时几乎完美,温柔细心专业,对两个孩子负责又体贴,做家务井井有条、勤勤恳恳,但很快她的异样感就在诸多细节中渗透出。

小女孩没喝完酸奶,保姆勒令她用手指舔完;女主人凌晨洗完澡,发现她幽灵一样提前来上工、满脸骄傲矜持站在玄关处。

两个小孩发现保姆不见了,急急忙忙找来找去找不到,镜头一转,她趴在床底阴森森一笑。

她非常享受孩子大哭大闹的交集感,享受自己主宰的控制感。

这一笑堪称噩梦,惊悚指数不输任何鬼怪妖魅。

诸多日常生活里平平无奇的普通场景,却组合出了叫人头皮发麻的恐怖感。

所谓恐怖片通常是设定先行,依靠怪力乱神等因素、提前划定和日常生活不同的情境次元,画面音效镜头都自带“恐怖”标签;而《温柔之歌》中的恐怖是另一种,深藏在看似日常的甚至温馨的有烟火气的生活细节之后,活生生阐释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这种日常感其实更能激起恐惧反应,因为影片没有语境上的特殊情况切割,不需要苦心营造浸入感、就能自然而然将观众就代入情境中。

第二点,劣势:零散温吞的节奏弱项。

电影更改了小说的叙述时间线,采取揭开“仙女保姆”假面的方式进行讲述。

终极一击放在影片结局处,将核心矛盾结局后置、这样的处理当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电影中数次勾出“她可能有问题”,又反复回到蜻蜓点水、浅尝撤止的温吞水叙述节奏里。

让人很困惑:这当真是仙女保姆杀人案吗?抑或是要讲家庭主妇事业家庭不能兼顾的痛苦?还是要反转发生意外?

进度条过半,依旧叫人一头雾水:故事被改编成“洗白保姆”了吗?接下来会是保姆疏忽孩子发生意外、妈妈和保姆一起上演虐心找娃记吗?

原作中尖锐、深邃的矛盾感,电影中都被钝化。

如果说优秀的故事是多条矛盾线索、螺旋式上升、最后交错出终极爆发点,这部电影中的节奏则像是多条线螺旋式分散,忽高忽低忽远忽近。

二,深层问题碎片化,结构问题感官化。

小说中很多情节在影版中都被省略,比如保姆深陷债务中、走投无路找楼下邻居太太借钱,比如她曾经带着自己八岁的女儿一同工作照顾孩子,比如女主人当全职主妇时渴望回归职场、在超市养成了偷偷拿一件东西的坏习惯,这些细节像是故事重要的血肉枝蔓,被砍之后缺失感、割裂感很严重。

或许这是体量的限制,二百多页的小说被改编成一百分钟的电影,压缩和舍弃不可避免。

或许这是编导团队能力的欠缺,无法在有限空间内高密度呈现原作精髓。

对比之下,小说中是详细的过程,有来有去拆解人如何被异化成变态,而影版中似乎只有片面的零星的状态式结果“你看!那个变态好吓人”!

(在小女孩的玩具马桶中小解,非常变态)

影版的的确确也拍了这位保姆完美的表象之下让人毛骨悚然的真实状态和背后的隐约成因,但这些因素的呈现都有些一言难尽。

第一点问题是碎片化。

漫长的悲剧一生,被节略为几个零星的镜头。

影片中没有了对恶之为恶的源头追溯求解,仅剩对恶的直观呈现。

第二点问题是感官化。

《温柔之歌》这样的悲剧题材,探讨的是犀利又复杂的非感官层面的问题,贫寒生活没有保障、收入差异导致心态崩盘、孤独寂寞之下对他人的身体产生觊觎之情,盘根错节解释“普通人怎么变成恶魔”。

但电影中的重点似乎从深挖社会性的悲剧问题,转向了以刺激性的画面来呈现“完美保姆其实很变态”。

比如保姆在小屋里暴走发疯的一场戏,镜头纤毫毕现拍出了爬行海生动物蠕动的恶心细节、黏糊质感,但这依旧是“变态疯”的单一状态呈现,而不是“为何变态为何疯”的动态完整溯源。

或许你会认为电影是视听艺术,强调感官刺激无可厚非,但请注意“强化感官效果”和“仅仅流于感官表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影视剧的视听语言并非只能流于感官、并非不便表达深刻议题,同样是类似的保姆一家人话题,斩获数项大奖、风头无两的《寄生虫》,成功在商业片的流畅节奏里嵌入了让人细思极恐的形而上的问题。

但《温柔之歌》没拍出来这份思维、观念层面的恐惧感,或者说完成的深度远远不够。

第三点问题是回避重心的偏移。

书中第一句话劈头盖脑写“婴儿死了”,具有非常强烈的直观冲击力。

电影的开端则是平平无奇的日常画面,关于命案的呈现也非常委婉,镜头中有足够多的缓冲和留白。

不直接拍摄惨相的血腥画面,保护观众、避免过度贩恶的初衷当然值得赞许,但电影似乎并非仅仅规避了死亡场面、而是含混处理了“是否死亡”的结局。

电影最后只拍了成人身量的尸体被运出,拍了家中血迹,但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孩子是否死了”,导致有观众觉得“只看见大人尸体,小朋友应该没事”。

《温柔之歌》小说的核心就是保姆杀人案,影版这份保护观众的恻隐之心似乎用错了地方。

悲剧固然非常残忍,但“更改悲剧结局”未必就是值得嘉奖的办法,林黛玉香消玉殒多残忍、但如果将大结局改成她和贾宝玉幸福生活在一起,那么故事的批判深度、苍凉基色都会打骨折。

归根结底,《温柔之歌》属于对优秀小说作品的减分式改编,这类作品对于“非原著党”依旧有吸引力。

纵使削弱了原作的力度,故事本身依旧有冲击力;但真正好的改编,应该是强强联合,而不应该是“纵使影版拖后腿、效果也依旧很值得讨论”。

舒心结语

比恶魔在人间更恐怖的是恶魔在身边,比恶魔在身边更恐怖的,是恶魔在身边却长着一副像天使的模样。

纵使是斩获法语文学桂冠的小说,也无力解决贫富差异、结构矛盾、人性扭曲等多重因素造就的悲剧,但至少小说溯源梳理了“恶魔是如何形成的”。

影版流于表面“看,恶魔在身边!吓死了!”

惊恐是本能的第一反应,但剥离感性情绪之后的理性思考,无异于舍本逐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