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悠久,許多古都、古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着不同的名稱,更改名字的原因很多。西安有長安、西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奉元城等名稱。南京更有金陵、秣陵、建鄴、建康、集慶、江寧、應天等62個之多,而我國卻有一個有着3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從來就沒改過名字,一個名稱沿用至今,是哪個城市如此“專一”呢?

這個城市就是河北省的邯鄲市!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邯鄲爲趙國都城,魏縣爲魏國都城;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漢末曹魏在臨漳建都,先後爲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北宋,大名府成爲北宋陪都;清代,大名府爲直隸省第一省會。

“邯鄲”之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之名的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邯鄲在戰國以前寫作甘丹。有學者認爲太陽出升過地平線叫甘,太陽落山過地平線叫丹。邯鄲即日出日落之地;二是邯鄲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過去是有邯鄲這個姓氏的,邯鄲是一個複姓;三是據《漢書·地理志》記載,魏國張晏提出“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城郭字皆從邑,因以名焉。”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鄲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鄲。

邯鄲位於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爲晉地。有個“邯鄲學步”的成語,講的是一個燕國人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去,看到那裏人走路的姿勢很美,就跟着學起來。結果不但學得不像,而且把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這個成語比喻生搬硬套,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這個成語也算的邯鄲的廣告了,邯鄲還是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的叢臺保存至今。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邯鄲是晉冀魯豫根據地的中心地帶。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129師轉戰千里太行,創建了以邯鄲爲中心的晉冀魯豫解放區,從此奠定了邯鄲作爲晉冀魯豫四省接壤區域中心城市的基礎。1945年10月5日邯鄲城獲得解放。邯鄲解放後,邯鄲縣城始建爲邯鄲市,爲直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3月,撤銷邯鄲市,降爲邯鄲鎮,同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設立了邯鄲專區,邯鄲鎮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管轄。建國後,邯鄲鎮仍爲邯鄲專區專署駐地。1952年邯鄲鎮復升爲邯鄲市。1954年改省轄市。1984年改爲省轄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併,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

邯鄲現轄6區、1市、11縣,1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個省級開發區,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人口過千萬,其中主城區面積2661.83平方公里,人口近400萬。有着3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從來沒改過名字,還有如此“專一”的城市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