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宮》視頻丨【衣】字理故事

衣:古人稱上衣爲衣,下衣爲裳。衣服穿在人的身上,與人合爲一體,與人體一模一樣,所以這個字與一讀音相同。

衣服是布匹最後的去處。

甲骨

“衣”的甲骨文畫了一個上衣的形象。它非常清楚,有領子,兩個袖子,還有對疊的衣襟。

金文

到了金文以後,字形有所變化但大同小異。

小篆

小篆線條化就做得更像了,把衣領上的頭部突出,線條更標準,有着長長的衣襟。隸書、楷書規範爲“衣”,自東漢後期楷書定形直到今天,這個衣字再沒有變化過。

中國文化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如果你把漢字掌握了,甲骨文、金文、小篆你都能讀,即便是前面的字形你沒見過,至少漢朝以後的文獻都能讀,因爲繁體字的字形再沒有變化。

人們的衣服有很多分類,如褲子、棉襖、袍子、裙子、內襯、長衫等,這些都用衣字做旁歸類,就有了衣字旁—衤。

此外,衣服打開了還能包東西,最典型的就是包裹的“裹”,還有褒義的“褒”等。造字時很形象地把衣服的用途表達了。“衣”的樣式曾流傳千年,在建國初期人們還能看到。但今天衣服樣式早已更替,它原本古老的樣子只能在古裝戲劇中才能看到了。

內容來源:白雙法教授著《雙法字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