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佳節,是中國傳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民間節日。現今許多地方過端午節,都會龍舟競渡,糉葉飄香,特別是南方地區,各村落河道之上都會舉行龍舟比賽,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此時河道兩邊岸上也一片熱鬧,各村也備下了龍舟宴,等着龍舟凱旋而歸的勇士。當我們參與其中,感受佳節愉悅的時候,是否曾經想到過。古代端午節,並非佳節反倒讓古人有點恐懼的日子。而這惡日變佳節,全來自於唐朝人對端午節的超級變變變,那麼唐朝人爲何要把惡日變成佳節呢?

仲夏五月,古人眼裏的兇險惡月

陰陽毒蟲

在唐代以前的古人眼裏,仲夏五月是個不吉利之日。官府和民間對於農曆五月定性了一個名稱“惡月”。這種說法的來源脫胎於古代的陰陽理論,在《禮記,月令》中記載,“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古人認爲五月進入了夏天,天地之陽到達了頂峯,天地之陰開始迴歸,陰陽相爭,導致天地各種變異,有詩詞曾經如此描寫“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爲屈原陳昔冤”。並且古代人民根據自己的觀察發現,到了五月,由於天氣逐漸的炎熱,各地的毒蟲毒蛇瘴氣就會增多,這些毒物和瘴氣,也讓古代人民受了不少苦頭,並且當時沒有風扇和空調,納涼上完全靠扇子或者找一處涼快之地。在古代科學知識不發達情況下,普通的百姓對這些毒蟲炎熱天氣等都會牽強爲仲夏所致。

溺水事故

端午南北現在都有同一個風俗“賽龍舟”,這項民間運動的起源故事,最知名的就是屈原投江,而這段故事透露出一個信息,仲夏發生的溺水事故。現今到了夏天,我們還會時有溺水新聞發生,古代由於科學不發達,古人比較迷信,特別當時楚國一帶,楚國本來就有事鬼神的習俗,尤其重視祭祀的風俗,古代的荊楚人非常懼怕溺水鬼神,除了屈原以外,其實還有一個不知名的故事《孝女曹娥》,這大概故事大概就是說,曹娥的父親是個巫祝,一次端午在江邊祈禱,但不幸溺水身亡,十四歲的曹娥,在江邊哭了七天七夜最後,自己投江而亡,後人感於她的孝心,爲她立了一座廟。可以看到古人把自己不小心溺水的事故也賴上了給五月,當然端午對於這樣的事它也很無奈。

諸多不利

古人觀念五月屬火忌水,水火相沖。所以古代這個月份許多重要事情不能做,因爲認爲不吉利。比如古代人儘量避免出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因爲這天當時感覺是惡日,非常的不吉利,在史記中就記載過,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有個小妾預產期爲五月五日,老田告訴小妾,不要那天生,小妾還是偷偷的生了出來。當時人認爲,五月五生子,男的害父,女的害母。

除了出生,還有就是重大事情不能在此月做,比如當年高洋篡位,就有大臣提出在五月受禪,其他大臣立刻反對,指明瞭:五月不可入官,還說結果就是犯之卒於位。從這幾點看出古代的人民對於五月基本定性在諸多不利的一個月份,大家能躲則躲,能避開就避開。古人如何面對五月

辟邪救人

古代龍舟競渡,除了有故事紀念屈原有關外,其中還包括兩個含義,

其一:辟邪的作用,古代人認爲到了夏天,江湖河水上都會出現不同的未知生物,而這些生物時有害人的情況發生。所以他們組織競渡其中包含一種將水中生物鎮壓的意義,同時也能夠讓大家得到合作機會和鍛鍊身體。

其二:救人的作用,古代到了夏日,去江邊戲水的人也不少,當然小河小溪可以跳下去,但是到了江上大河,那麼就是的快速划船了,因爲每一分鐘,對於你溺水者都是非常珍貴的。而快成了唯一標準。

喫糉喝酒

古代端午節,當然就算是再怎麼恐懼,日子還是要過的。那麼怎麼過呢?民以食爲天,喫首先放在了第一位,爲了對付仲夏的各種毒蟲,民間有了喫五毒的方法,就是做五毒菜,五毒餅,再印上五毒圖案把他喫了。當然這個是心理安慰,而糉子起源更加久遠,除了其中一個傳說,人民爲了讓江河裏的魚兒不喫屈原的遺體,而丟下糉子讓江河的魚兒喫以外。還有一個起源,遠古的糉子就是人民用自己最好的食物,各種穀類和豆類,獻祭給水神的祭品,藉此祈福希望能夠來年豐收。

除了喫,還有喝,古人的在五月會喝雄黃酒,因爲古人認爲雄黃能夠辟邪,喝了雄黃酒能夠闢除毒物,我們在比較知名的故事白蛇傳中就於描寫雄黃酒的功效。

掛艾薰香

古人在五月的時候,因爲毒蟲毒蛇會增加。由於天氣炎熱,空氣也會渾濁,古人會在家裏薰香的習慣,現代來看,薰香的作用能夠起到殺蟲和驅趕毒蛇的作用,並且當時人民覺得艾有毒蟲不會侵擾的功能,所以家家戶戶都形成了掛艾的習慣。這些風俗其實都是古人在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唐朝端午從惡日向佳節的轉變

唐朝的端午節盛況

端午節到了唐朝開始出現了變化,在全唐詩中記載的端午節,《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這裏我們看到了當時的龍舟競渡盛況,並且後面還形容了岸邊衆人的歡呼和反應,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可以看到當時的龍舟已經成爲了民間盛事。而大唐的京城長安,在唐朝的端午節還出現了各種的娛樂遊戲,例如射團遊戲,鬥草遊戲等等,這些遊戲都是當時上流貴族喜歡玩的遊戲,而儒家管理的唐朝社會,北方還出現了續命的習俗,就是當日家裏人會爲老人和長輩買一些五色繩子編織的裝飾物,綁在自己的手臂上,當然此作用就是一種吉祥祈福,也是孝文化的一種反應。

唐朝端午節轉變的原因

第一:

民間的發展:端午經過多年民間發展,很多風俗在隋朝南北統一以後,逐漸的融合成型,並且都在知識不斷的積累過程中,大家逐漸認識到很多夏天的科學知識,並不是因爲五月不吉利,主要這個是一個自然規律。

第二:

社會的改變:唐朝繼承了隋朝的財富,還有唐初的一系列改革,讓國力達到了鼎盛,而這個時候,唐朝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特別是上流社會需要更多的娛樂,而民間由於思維的轉變對於五月也沒有那麼恐懼,在生活安定豐衣足食後,人民的由傳統的農作生產也向休閒娛樂上去轉變,對於傳統節日開始多加改良。

第三:

唐朝的重視:唐朝的國君對端午節的力捧,唐朝政府將端午節視作中重要節日,在唐高宗時,就頒下詔令,規定端午,“有歡樂事”,唐代端午節的地位非常高,並且太子和公主都獲得在端午有任其遊奉的機會,這個對於深宮中的王子公主是一種恩賜,而唐朝時期,其他節日可能會取消遊奉,但是端午還會保留,可見唐朝國君對端午的重視程度。並且端午也在唐朝獲得了自己身份地位認證,首次成爲了唐朝的法定節假日,當然只有五月五日一天,在古代來說,這是非常難得了。

並且當時唐朝皇帝到了端午,也是御賜禮物給手下大臣,而大臣獻寶給皇上,大臣之間也出現了相互贈禮的習慣,而此風俗慢慢的影響到了社會各階層,由此讓端午節成爲了一個收禮物日子,而在相互送禮中都包含着各種的祈福之語,這樣的習俗最後將端午不吉利的觀念完全扭轉了過來。結語: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有古代觀念的毒月毒日,轉變成爲時令佳節。唐朝作用功不可沒,唐朝能夠對端午節的觀念於如此順利的轉變,在民間人民多年的摸索和知識積累,同時也是唐朝財富的增加社會安定,百姓能夠喫飽喝足,社會由物質文化向精神文化的轉變,在政治上是唐朝政府的大力推動,並且定爲法定的節假日,在各種條例推動下,士大夫和王子公主們在上層推動了下層的思維體現。可以說唐朝的安定繁榮,最後讓端午這個本來是民間的不吉利日子轉變成了佳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