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佳节,是中国传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节日。现今许多地方过端午节,都会龙舟竞渡,粽叶飘香,特别是南方地区,各村落河道之上都会举行龙舟比赛,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时河道两边岸上也一片热闹,各村也备下了龙舟宴,等着龙舟凯旋而归的勇士。当我们参与其中,感受佳节愉悦的时候,是否曾经想到过。古代端午节,并非佳节反倒让古人有点恐惧的日子。而这恶日变佳节,全来自于唐朝人对端午节的超级变变变,那么唐朝人为何要把恶日变成佳节呢?

仲夏五月,古人眼里的凶险恶月

阴阳毒虫

在唐代以前的古人眼里,仲夏五月是个不吉利之日。官府和民间对于农历五月定性了一个名称“恶月”。这种说法的来源脱胎于古代的阴阳理论,在《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古人认为五月进入了夏天,天地之阳到达了顶峰,天地之阴开始回归,阴阳相争,导致天地各种变异,有诗词曾经如此描写“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并且古代人民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到了五月,由于天气逐渐的炎热,各地的毒虫毒蛇瘴气就会增多,这些毒物和瘴气,也让古代人民受了不少苦头,并且当时没有风扇和空调,纳凉上完全靠扇子或者找一处凉快之地。在古代科学知识不发达情况下,普通的百姓对这些毒虫炎热天气等都会牵强为仲夏所致。

溺水事故

端午南北现在都有同一个风俗“赛龙舟”,这项民间运动的起源故事,最知名的就是屈原投江,而这段故事透露出一个信息,仲夏发生的溺水事故。现今到了夏天,我们还会时有溺水新闻发生,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古人比较迷信,特别当时楚国一带,楚国本来就有事鬼神的习俗,尤其重视祭祀的风俗,古代的荆楚人非常惧怕溺水鬼神,除了屈原以外,其实还有一个不知名的故事《孝女曹娥》,这大概故事大概就是说,曹娥的父亲是个巫祝,一次端午在江边祈祷,但不幸溺水身亡,十四岁的曹娥,在江边哭了七天七夜最后,自己投江而亡,后人感于她的孝心,为她立了一座庙。可以看到古人把自己不小心溺水的事故也赖上了给五月,当然端午对于这样的事它也很无奈。

诸多不利

古人观念五月属火忌水,水火相冲。所以古代这个月份许多重要事情不能做,因为认为不吉利。比如古代人尽量避免出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因为这天当时感觉是恶日,非常的不吉利,在史记中就记载过,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有个小妾预产期为五月五日,老田告诉小妾,不要那天生,小妾还是偷偷的生了出来。当时人认为,五月五生子,男的害父,女的害母。

除了出生,还有就是重大事情不能在此月做,比如当年高洋篡位,就有大臣提出在五月受禅,其他大臣立刻反对,指明了:五月不可入官,还说结果就是犯之卒于位。从这几点看出古代的人民对于五月基本定性在诸多不利的一个月份,大家能躲则躲,能避开就避开。古人如何面对五月

辟邪救人

古代龙舟竞渡,除了有故事纪念屈原有关外,其中还包括两个含义,

其一:辟邪的作用,古代人认为到了夏天,江湖河水上都会出现不同的未知生物,而这些生物时有害人的情况发生。所以他们组织竞渡其中包含一种将水中生物镇压的意义,同时也能够让大家得到合作机会和锻炼身体。

其二:救人的作用,古代到了夏日,去江边戏水的人也不少,当然小河小溪可以跳下去,但是到了江上大河,那么就是的快速划船了,因为每一分钟,对于你溺水者都是非常珍贵的。而快成了唯一标准。

吃粽喝酒

古代端午节,当然就算是再怎么恐惧,日子还是要过的。那么怎么过呢?民以食为天,吃首先放在了第一位,为了对付仲夏的各种毒虫,民间有了吃五毒的方法,就是做五毒菜,五毒饼,再印上五毒图案把他吃了。当然这个是心理安慰,而粽子起源更加久远,除了其中一个传说,人民为了让江河里的鱼儿不吃屈原的遗体,而丢下粽子让江河的鱼儿吃以外。还有一个起源,远古的粽子就是人民用自己最好的食物,各种谷类和豆类,献祭给水神的祭品,借此祈福希望能够来年丰收。

除了吃,还有喝,古人的在五月会喝雄黄酒,因为古人认为雄黄能够辟邪,喝了雄黄酒能够辟除毒物,我们在比较知名的故事白蛇传中就于描写雄黄酒的功效。

挂艾熏香

古人在五月的时候,因为毒虫毒蛇会增加。由于天气炎热,空气也会浑浊,古人会在家里熏香的习惯,现代来看,熏香的作用能够起到杀虫和驱赶毒蛇的作用,并且当时人民觉得艾有毒虫不会侵扰的功能,所以家家户户都形成了挂艾的习惯。这些风俗其实都是古人在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唐朝端午从恶日向佳节的转变

唐朝的端午节盛况

端午节到了唐朝开始出现了变化,在全唐诗中记载的端午节,《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这里我们看到了当时的龙舟竞渡盛况,并且后面还形容了岸边众人的欢呼和反应,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可以看到当时的龙舟已经成为了民间盛事。而大唐的京城长安,在唐朝的端午节还出现了各种的娱乐游戏,例如射团游戏,斗草游戏等等,这些游戏都是当时上流贵族喜欢玩的游戏,而儒家管理的唐朝社会,北方还出现了续命的习俗,就是当日家里人会为老人和长辈买一些五色绳子编织的装饰物,绑在自己的手臂上,当然此作用就是一种吉祥祈福,也是孝文化的一种反应。

唐朝端午节转变的原因

第一:

民间的发展:端午经过多年民间发展,很多风俗在隋朝南北统一以后,逐渐的融合成型,并且都在知识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大家逐渐认识到很多夏天的科学知识,并不是因为五月不吉利,主要这个是一个自然规律。

第二:

社会的改变: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财富,还有唐初的一系列改革,让国力达到了鼎盛,而这个时候,唐朝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特别是上流社会需要更多的娱乐,而民间由于思维的转变对于五月也没有那么恐惧,在生活安定丰衣足食后,人民的由传统的农作生产也向休闲娱乐上去转变,对于传统节日开始多加改良。

第三:

唐朝的重视:唐朝的国君对端午节的力捧,唐朝政府将端午节视作中重要节日,在唐高宗时,就颁下诏令,规定端午,“有欢乐事”,唐代端午节的地位非常高,并且太子和公主都获得在端午有任其游奉的机会,这个对于深宫中的王子公主是一种恩赐,而唐朝时期,其他节日可能会取消游奉,但是端午还会保留,可见唐朝国君对端午的重视程度。并且端午也在唐朝获得了自己身份地位认证,首次成为了唐朝的法定节假日,当然只有五月五日一天,在古代来说,这是非常难得了。

并且当时唐朝皇帝到了端午,也是御赐礼物给手下大臣,而大臣献宝给皇上,大臣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赠礼的习惯,而此风俗慢慢的影响到了社会各阶层,由此让端午节成为了一个收礼物日子,而在相互送礼中都包含着各种的祈福之语,这样的习俗最后将端午不吉利的观念完全扭转了过来。结语: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有古代观念的毒月毒日,转变成为时令佳节。唐朝作用功不可没,唐朝能够对端午节的观念于如此顺利的转变,在民间人民多年的摸索和知识积累,同时也是唐朝财富的增加社会安定,百姓能够吃饱喝足,社会由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的转变,在政治上是唐朝政府的大力推动,并且定为法定的节假日,在各种条例推动下,士大夫和王子公主们在上层推动了下层的思维体现。可以说唐朝的安定繁荣,最后让端午这个本来是民间的不吉利日子转变成了佳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