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時常能在朋友圈裏刷到南方洪水的消息,有鏈接、有視頻、有圖片,大家都很關心:洪水,怎麼樣了?

今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據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汛期,共有148條河流發生超過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均發生今年第1號洪水,局部地區發生了洪澇災害。

每年6-8月,是我國防汛最爲關鍵的時期,加之今年又屬於氣象水文年景較差的年份,南方地區降雨偏多,防汛壓力進一步突顯。水利部專門強調,今年要做好防大汛、防大洪水的準備,可見形勢嚴峻。

防大汛、防大洪水,主要靠防災減災和抗災救災相結合。鑑於目前的超標洪水和防汛形勢,各項防禦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針對近期南方地區的暴雨洪水,水利部先後啓動水旱災害防禦Ⅳ級、Ⅲ級應急響應,並派出6個工作組分赴廣西、廣東等地指導防禦工作;針對水庫防禦隱患,逐級公佈水庫大壩安全責任人名單;加強大中型水庫汛限水位監管,科學規範調度運用……

針對山洪災害,對全部2076個有山洪災害防治任務的縣1萬餘名相關人員進行線上培訓;加強監測預警設備維護,完善預警發佈機制,依託“三大運營商”開展面向社會公衆的預警服務……

公共安全連着千家萬戶,事關社會發展穩定大局,經歷了疫情帶來的一段特殊的日子之後,全國上下都對此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洪澇等自然災害與疫情相比,特點不同、情況不同,但都有可能帶來巨大的公共安全風險,都關係到民衆的切身利益。

此前新華社的調查顯示,目前部分地方防汛工作仍存在風險點,如中小河流防洪標準普遍偏低,應急措施不足;部分小水庫存在不同程度“病險”隱患。

因此,洪水到來之前,在摸清“家底”、排查風險的基礎上,必須以和大洪水賽跑的緊迫感加速補短板,防患於未然;洪水到來之時,要以科學的態度應對,把每一項措施做實做細;洪水退去之後,也要結合防控疫情的要求,提高警惕,隨時調整策略,防止可能的“次生災害”。

總之,要因時因勢擰緊安全閥門,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把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實到基層防汛抗汛的每一個環節。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大汛和大洪水是今年公共安全領域的又一場“大考”。我們經受住了疫情帶來的考驗,現在,也將爲守護人民、守護生命再次全力以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