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鐵鎧的出現比皮甲稍晚,但憑藉出色的可加工性與防護能力,它從漢朝開始就在古代華夏軍隊的甲冑裝備史上佔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中國鐵甲製作精良,工藝完備,隨着時代發展演變出了札甲、明光甲、魚鱗甲、山紋甲、鎖子甲等代表性形制,配件也逐漸增加,其工藝水平在宋明時期達到頂峯。這其中,最具實戰價值的是札甲和鎖子甲。

唐宋時期的札甲

經過南北朝的融合過渡,唐宋甲冑兼收幷蓄,呈現出濃厚的多元化色彩,中國鎧甲進入了後札甲時代。總體而言,唐宋甲冑樣式越來越精緻,工藝越來越複雜,附件越來越完善,裝飾越來越華麗,而防護自然也越來越全面。就如同當時傲視全球的中華文明一樣,中華甲冑也隨之爆發出奪目光彩。

(上圖)敦煌壁畫中身穿札甲的唐軍

公元618 年,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稱帝,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強盛王朝誕生了。它全面繼承大隋遺產,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萬國來朝。自唐太宗起,數代唐朝皇帝都被尊稱爲“天可汗”,中國成爲名副其實的“天朝”。大唐疆域東起朝鮮半島, 西抵鹹海以西,北囊貝加爾湖,南至中南半島,先後設有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如此廣闊的版圖離不開強大軍隊的保衛,唐軍裝備精良,勇武敢戰,他們的裝備一直爲後世古戰愛好者津津樂道。

一支軍隊裝備是否精良,關鍵在於它所裝備的鎧甲數量。關於唐軍披甲率,在唐代著作《通典》、《太白陰經·軍械篇》和《太白陰經·陰陽隊圖篇》中都有明確記錄。“一軍一萬二千八百人,甲六分,七千五百領;戰袍四分,五千領。一隊五十人,甲三十領,六分;戰袍二十領,四分。”這在古代戰爭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高的裝備比率。

唐軍甲式多樣,共分十三種,且高度制式化,質量管控嚴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 年),唐廷設立“甲署坊”,該機構下設署令一人、署丞一人、兼作兩人,專門領導和管理鎧甲生產。

(上圖)宋代畫家李公麟所作《免冑圖》局部

唐甲中,步兵甲根據昭陵步兵武士壁畫 推測就是札甲。在壁畫中,四位持矛武士由一名佩劍軍官帶領,五人頭戴甲片組合式兜鍪,頂飾紅纓;項頓過肩,與南北朝開始流行的一體護項式披膊形成完整的頸肩防護;身甲由前襟開合,左襟壓右襟,胸部繫有束甲袢,並加強有明光鎧標配的金屬護心鏡, 在腰部以革帶貼身束緊;五領鎧甲下裙過膝, 甲葉大小適中,上肢前臂有紅、藍兩色護臂,下配長筒烏皮靴。整領札甲防護全面,樸實但不簡陋。值得注意的是,這五名武士不論官職,所披掛的札甲制式全部一模一樣。在敦煌石窟發現的唐代武士壁畫中,人物身着 的札甲形制也與這五名武士完全相同。這說明在唐代,札甲高度制式化。另外,這種官兵一致性,也印證了唐軍披甲比率非常高,甲冑確實不是少數軍官的專有之物。

到宋一朝,札甲製作工藝達到極致。宋代札甲一般爲前開式樣,邊沿以錦緞包邊。穿着前,先內穿一層皮質或絹布坎肩,而後披掛身甲,在兩肩用吊帶連接承重。而披膊則變成了坎肩款式,在肩臂結合部出現了獸吞狀護肩,加強了披膊的裝飾性和防護性能。在胸腹部位,以內皮外錦質地的束腰和抱肚將身甲緊緊扎束在腰間以便活動。有時披掛完全後在甲冑外會再穿一件繡衫,英武中透着幾分儒雅。

由於四面強敵環伺,宋朝在軍隊裝備上的投入不遺餘力。因爲宋軍缺少戰馬, 強調以步制騎,所以披甲率奇高,達到驚人的70%以上,被遼、金評價爲“戎具精勁,近古未有”。正是依靠這些精良重甲, 兩宋軍人才有手持長槍、大斧硬撼對手鐵騎的底氣。

爲了應付繁重的鎧甲製造任務,宋朝在京師與各軍州都開設有造作院,在鐵甲作、釘釵作、鐵身作、錯磨作、丁牟作等作坊以流水線分工組裝的形式大批生產鐵甲。並且,宋代所著的《武經總要》一書中,記載了鎧具的統一制式規範,足見宋代鎧甲的製作體系已然成熟。

宋代鎧甲以札甲爲主,《武經總要》鎧甲部分共收錄了四類鎧甲樣式和一類戰馬具裝。這四類鎧甲,除山紋甲外,皆爲札甲。宋札甲工藝精良,價格昂貴,標準嚴格,質量管控細化到了每一枚甲葉。據《宋史》載:“紹興四年,軍器所言:‘得旨,依御降式造甲。緣甲之式有四等,甲葉千八百二十五,表裏磨鋥。內披膊葉五百四,每葉重二錢六分;又甲身葉三百三十二,每葉重四錢七分;又腿裙鶻尾葉六百七十九,每葉重四錢五分;又兜鍪簾葉三百一十,每葉重二錢五分。並兜鍪一,杯子、眉子共一斤一兩,皮線結頭等重五斤十二兩五錢有奇。每一甲重四十有九斤十二兩。若甲葉一一依元領分兩,如重輕差殊, 即棄不用,虛費工材。乞以新式甲葉分兩輕重通融,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詔勿過五十斤。”

當時的一領步人甲費工、費時、費財,所以價格昂貴。在紹興年間全甲價值三萬八千二百錢,相當於純銅足陌三十八貫零二百文。當時市井小民一天生活花費四十文不到,一套步人甲的價值幾乎等於一戶普通百姓全家財產(包含房屋、田產、耕牛)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上圖)宋甲士示意圖。兩宋不僅是鐵甲的高峯期,也是札甲的高峯期,這一時期士兵的防禦面積全面且嚴密,頭盔、披膊、身甲、護襠、腿裙,結構完整。重甲時代重型打擊兵器盛行,圖中甲士配的便是鐵鞭(楊翌繪)

另外, 當時在工藝上除了舊有的熱鍛制甲外,冷鍛法由吐蕃境內傳入,並被運用到了札甲上,還被沈括的《夢溪筆談》詳細收錄。能夠採用冷鍛技術的只有鋼,這說明在宋代,鋼札甲被普遍裝備。而宋甲之所以如此昂貴,與它普遍採用鋼片編織不無關係。

現代甲冑愛好者根據這些史籍, 成功復原了一領宋代札甲。全甲連帶兜鍪護面全重40 公斤,對人體防護面積達95%, 共有1876 枚一毫米厚鋼製甲葉組成。在5 米的距離上,90 磅弓力在6 米外以三棱箭頭直射無法穿透,可見防護性能極其強悍。總體上,宋式札甲在佩戴鐵面後,全身弱點只有腳背與腋下兩處,所以在宋代槍法中,下刺、挑刺動作尤其之多。

本文摘自《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