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作爲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一統王朝,它給人的印象可以說是十分的矛盾。矛盾的原因在於北宋作爲一個朝代,雖繁榮富裕,卻武力孱弱;雖名相輩出,卻將星凋零。同時也正是因爲這樣的一種矛盾,導致了北宋對外異常的軟弱,經常與別國簽訂一些不平等的條約,賠錢賠物。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中,又以澶淵之盟對後世影響最大。

澶淵之盟簽訂的歷史背景完全可以往前追溯到持續25年之久的宋遼戰爭,因爲這個盟約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宋遼戰爭的結果。在經歷了太宗朝高粱河之戰和雍熙北伐的慘敗之後,北宋開始由戰略進攻轉爲戰略防守,並對遼國產生了畏懼心理,無論是皇帝還是百官,盡皆如此。所以當歷史上著名的蕭太后引軍南侵時,宋廷上下都慌了神,都想着南逃。幸虧這時朝堂上還有以寇準爲首的極少主戰派存在,在他們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勸說下,才讓宋真宗沒有望風而逃,而是選擇御駕親征。

宋真宗雖然御駕親征了,但他卻不是一個性格堅定的人,不僅在路上磨磨蹭蹭,甚至還多次想撂挑子不去了,幸虧寇準一直跟在宋真宗身邊建言,才讓宋真宗最終到達了澶淵郡。不過因爲害怕,宋真宗只是在前線漏了一面便躲到了後方。但即使是這樣,純樸的士卒和百姓還是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多次挫敗了遼軍的進攻,並且射殺了遼軍大將蕭撻凜,佔據相對優勢;而遼軍因爲遠道而來,久攻不下,開始出現後方不穩,後勤不足情況,因此選擇和宋朝和議。宋真宗得知後,不顧寇準等人的反對,選擇和議並簽訂澶淵之盟。

其實瞭解澶淵之盟的背景後,相信大家都能猜到它絕對不是一個公平的盟約,事實也的確如此。澶淵之盟的內容簡單來說主要有四條,即約兄弟、明邊界、賠鉅款和開互市。所謂“約兄弟”是指宋遼約爲兄弟之國,兩國皇帝按照年齡來稱呼;“明邊界”即明確雙方邊界,互不侵犯;“賠鉅款”則是北宋向遼國賠償軍費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最後一個“開互市”指的是在邊境地區開放市場,進行貿易。

單單從“賠鉅款”這一條來看,就能明白澶淵之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屈辱的城下之盟了,因爲這裏面的每一兩銀子,每一匹布都出自北宋百姓的身上。但是宋真宗卻不這樣覺得,他美其名曰避免百姓遭受戰爭之苦,實際上卻是對遼國的恐懼。在關於賠款多少的問題上,有一個這樣的故事,那就是真宗曾和負責談判的曹利用說,只要能夠讓和談成功,就算是耗費百萬之巨也在所不惜。幸虧這次談話被寇準聽到了,寇準立即找到曹利用說:“皇上雖有百萬之約,但要是超過三十萬,我就砍你的腦袋。”這樣才使北宋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但是澶淵之盟僅僅只是一屈辱的城下之盟嗎?其實也不盡然。相反在短期內澶淵之盟還是給北宋帶來了極大的好處的,比如說三十萬的賠款雖然巨大,但是由此節省的軍費遠遠比它多,再加上北宋商業發達,在進行互市時佔據絕對的優勢,通過互市的收益就達到歲幣的2.5倍以上,在經濟上牽制住遼國。當然,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澶淵之盟簽訂後所帶來的數十年的和平,正是有這樣的和平纔給了北宋的繁榮的基礎。

當然,這是從短期來看,從長期來看的話澶淵之盟可以說是給北宋、遼兩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盟約簽訂後,北宋、遼都刀兵入庫、馬放南山,武備廢弛,軍事實力不斷萎縮,最終它們都亡於新崛起的金國金國之手。這正好印證了一句老話,那就是:“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