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詩仙李白在其組詩《古風十九首》中曾如是說到。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一代文學大家賈誼在其代表作《過秦論》一文中曾如是說到。

秦國,因拱衛平王東遷,立下大功,被分封爲諸侯,得以正式建國,而後篳路藍縷,到了穆公時期,成爲了西陲霸主,威震天下。奈何後繼者無能,使得秦國國勢日頹,到了戰國時期,更是誘發了“四代亂政”。魏國趁勢西進,秦國屢戰屢敗,險些亡國。

而後,自獻公伊始,後來的秦君皆勵精圖治,這纔有了秦王政一統天下的豐功偉績。

由此,史家評定出了對秦國統一大業起了至關重要作用的四位君王,將他們並稱爲“秦國四雄主”。我們今天的#歷史小問題#就是,這四位君王,是你心中所想的那四位嗎?

01秦孝公嬴渠梁

秦孝公嬴渠梁,是那位流亡魏國二十九年的秦獻公嬴師隰的嫡子,曾多次跟隨父親秦獻公攻打魏國,意圖收復河西故土,奈何秦魏國力相差極大,秦國並未取得多大的戰果。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病逝,太子嬴渠梁即位,是爲秦孝公。秦孝公即位之初便因秦國地處西陲,又被魏國所壓制,山東諸侯皆不屑與秦國爲伍,年輕的秦孝公深以爲恥,加上河西故土的丟失,老秦人身上一直揹負着奇恥大辱。秦孝公在這種情況之下,向天下廣發《求賢令》,以國士之禮接待入秦士子,商鞅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了秦國。

在與秦孝公一番促膝長談之後,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而後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在秦國開展了,史稱“商鞅變法”。

在這場變法之後,秦國一改昔日的疲弱,國力日益強盛,一躍成爲了當時的幾大強國,爲此後歷代秦王東出爭霸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後,又趁魏國遭遇了馬陵之戰的慘敗之時,出兵攻打河西,給予魏國重創,秦國也因此收復了大片失地。

02秦惠文王嬴駟

秦惠文王嬴駟,是秦國的第一位“王”,於公元前338年即位。即位之初,因守舊貴族與改革集團矛盾激化,國內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內亂,而且當時的商鞅已然功高蓋主,嚴重威脅到了秦惠文王的君權。

在這種情況之下,秦惠文王先是借守舊貴族之手,剷除了商鞅,緩和了國內矛盾,而後又以維護新法爲由,將秦國守舊貴族徹底剷除,從此秦國法治深入人心。

隨後,秦惠文王又與犀首公孫衍君臣攜手,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大捷,徹底收復了河西之地,一雪百年之恥,奈何後來因種種原因,秦惠文王與公孫衍君臣最終分道揚鑣。在公孫衍離秦之後,張儀被拜爲秦國相國,秦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紀元”。

在秦惠文王與張儀君臣聯手之下,多次以“連橫”破公孫衍的“合縱”,重創三晉、楚國,使得秦國東出成爲坦途,而後又盡吞巴蜀之地,爲秦昭襄王的全面出擊奠定基礎。

03秦昭襄王嬴稷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蕩在洛邑挑戰周天子權威,最終因扛鼎,絕臏而亡。因其膝下無子,又暴斃而亡,並未指定繼承人,秦國國內陷入了內訌之中,而後,在趙武靈王的強勢干涉之下,質燕公子嬴稷得以回國繼位,是爲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便銳意東出爭霸,先是聽從母親秦宣太后的建議,與楚國修復外交關係,瓦解齊楚聯盟之勢。可惜,因楚太子橫失手殺死秦國大夫,爲安撫國民情緒,秦昭襄王與孟嘗君聯手,結成了秦、齊、魏、韓四國同盟,共同討伐楚國,使得楚國幾近亡國。隨後,秦昭襄王又迫使楚懷王前往武關會盟,將其囚禁至死。

秦昭襄王在位時期,重用名將白起,使其得以從容攻略各國,先後取得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以及長平之戰的大捷,極大地消滅了山東六國的有生力量,使得秦國統一天下成爲了一個時間問題。奈何而後過度防備白起,選擇聽信了范雎的建議,從長平撤兵,錯失了滅趙的最佳時機,更是使得白起“告病不朝”。

後來,又不顧白起勸阻,執意出兵伐趙,釀成了邯鄲之戰的慘敗,使得秦國此前取得戰果悉數丟失,秦昭襄王一怒之下賜死白起……

04秦王政

說起對秦國統一大業最重要的君王,自然繞不開那位最後完成統一的秦王政。說起秦王政,筆者最近看到好多同學搞不懂他和秦昭襄王他們的關係,甚至有些同學認爲秦王政是秦昭襄王的兒子、孫子。

其實,秦王政是秦昭襄王的曾孫,秦王政的爹是秦莊襄王嬴子楚,他的爺爺是秦孝文王嬴柱,而嬴柱是秦昭襄王的次子,嬴子楚又是嬴柱的兒子。

所以,敲黑板~請這些搞不清楚他們關係的同學注意啦,秦王政是秦昭襄王的曾孫,不是秦昭襄王的兒子,也不是秦昭襄王的孫子!

秦王政於公元前247年即位,時年十三歲。公元前238年,嫪毐禍亂宮闈,事情敗露,悍然起兵,秦王政急調昌平君、王翦等人前往平叛,而後又以呂不韋是嫪毐的舉薦人爲由,褫奪了呂不韋的官職,而後更是將呂不韋發配蜀地,使其在途中自盡,自己這才完成了親政。

而後,秦王政經過數年的規劃、籌備,於公元前230年,出兵攻滅韓國,拉開了秦國六國之戰的序幕,在此後近十年的時間裏,秦國先後滅掉了趙、魏、楚、燕、齊五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