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岩

雍正五年(1727年),文华殿大学士、吏、兵两部侍郎朱轼向雍正帝举荐了一个官员,此人叫蓝鼎元,奉诏进京后,向皇帝奏陈治理台湾、经营河漕等事宜,雍正帝大为赞许。

当年秋,派蓝鼎元出任广东普宁知县,当年冬天,诏命蓝鼎元兼职潮阳知县。

普宁、潮阳吏治败坏,境内多盗贼,甚至出现大白天杀人越货的恶行。

又有奸恶讼师操纵百姓诉讼,勾结官府贪官污吏,榨取百姓钱财。

蓝鼎元到任后,严惩不法之徒,打击豪强黑恶,昭雪冤狱,境内奸恶大为收敛,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蓝鼎元在《鹿洲公案》一书中记载了一起发生在潮阳的奇案:“潮邑西郊,附城村落之侧,白菅一丛,萧然两柩焉。暴露者不知几十百年矣……”

潮阳城西郊,挨着某村落旁边,一丛白菅蒿草之中,冷冷清清停放着两口旧棺材,暴露在荒野,大约有数十或者上百年了。

有一天早晨,摆放棺材的地方忽然香火兴盛起来。

百姓如同逛庙会集市一样,但都不知究竟是咋回事儿。

据当地的居民透露:“有个姓陈的村民,他八岁大的儿子忽然丢了,家里人四处寻找,也不见孩子的影子。后来,孩子的父母在野地的棺材旁边发现了孩子。

父母呼唤孩子,孩子中了邪一样,也不说话,人们猜测是两口棺材作祟。

于是就哀告祈祷,孩子竟慢慢醒过来了,跟着父母回家了。

后来,陈家人就弄来酒牲贡品和香烛纸钱,来拜谢。乡民一传十十传百,都传说这里有神灵。”

有几个好事者,添油加醋,说古老的棺材会说话,还能预测未来的吉凶福祸,可以为百姓消灾解难,而且有求必应。

于是更多的人争相赶往此地,把棺材当成神灵祭拜。

还有人说这棺中的主人叫郭公、郭婆,继而又称呼为郭仙公、郭仙婆。

一时间,“郭仙”声名鹊起,其救苦救难“事迹”四处传播。

城里乡下,男女老幼摩肩擦踵纷至沓来,都带着丰厚的祭品虔诚祷告。

人群中有打鱼的、罗雀的、做小买卖的,有妇人求子的,有为丈夫求功名发财的。

有求医问药的,有心怀鬼胎想报复他人的,有求好媳妇好女婿的,有打官司告状的,有为狱中亲人祷告早点释放的,有看阴阳宅的,有赌博求胜的,人们怀着各自的目的跪在地上磕头祷告。

以烧香纸钱做凭证,灵验了就买来酒肉酬谢。

附近有两个老妇人在此负责打扫场地,业余时间“焚香、掷卦、占梦”,每天都能收入数千文铜钱。

临县的一些愚昧的村民也不远百十里地来到此地。

每天从清晨到黄昏,男人们拥挤不堪,半老徐娘百十人掺杂其中。

黄昏到第二天天亮,这里成了女子拥挤不堪的地方,一些无赖少年潜伏在附近,找到机会就去偷抢女子的耳环,簪子,还有人趁机吃豆腐揩油儿。

也有的男女本就关系暧昧,来到此处纯属为了“竟相嬉戏”。

正直善良的人看到这种场景怒不可遏。

蓝鼎元到任之后,当地书生萧策名等人前来举报,声称有人在路上点燃香火,却藏在桑林中行苟且秽丑之事。

蓝鼎元大怒过后,颇为感慨地说:“唉!诸位都是主持正义的人,士大夫就更应该留心风俗变化,如此才能惠及苍生百姓。”

于是决定出手治理潮阳乌烟瘴气的乱象。

蓝鼎元下令张布文告,严禁人们进入棺材停放的地方,号召乡约、保长、甲长查找棺材中死者是否有子孙后代,限令三日之内,迅速择地掩埋。

三日后,若无人掩埋,乡约、保长、甲长准备柴草。妖孽蛊惑人心,败坏风俗,到时将痛打两具尸骸各一百鞭,然后投入烈火之中,将其灰烬扬撒进江中,为百姓除掉祸害。

棺材里面的人其实有后代,居住在潮阳南关之外,以制造木屐为生。

他们不知是何居心,一直没有掩埋亲人的棺材,听到布告的消息后惊恐不安,连夜将棺材移葬他处,从此后,此地的妖风便销声匿迹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