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巖

雍正五年(1727年),文華殿大學士、吏、兵兩部侍郎朱軾向雍正帝舉薦了一個官員,此人叫藍鼎元,奉詔進京後,向皇帝奏陳治理臺灣、經營河漕等事宜,雍正帝大爲讚許。

當年秋,派藍鼎元出任廣東普寧知縣,當年冬天,詔命藍鼎元兼職潮陽知縣。

普寧、潮陽吏治敗壞,境內多盜賊,甚至出現大白天殺人越貨的惡行。

又有奸惡訟師操縱百姓訴訟,勾結官府貪官污吏,榨取百姓錢財。

藍鼎元到任後,嚴懲不法之徒,打擊豪強黑惡,昭雪冤獄,境內奸惡大爲收斂,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藍鼎元在《鹿洲公案》一書中記載了一起發生在潮陽的奇案:“潮邑西郊,附城村落之側,白菅一叢,蕭然兩柩焉。暴露者不知幾十百年矣……”

潮陽城西郊,挨着某村落旁邊,一叢白菅蒿草之中,冷冷清清停放着兩口舊棺材,暴露在荒野,大約有數十或者上百年了。

有一天早晨,擺放棺材的地方忽然香火興盛起來。

百姓如同逛廟會集市一樣,但都不知究竟是咋回事兒。

據當地的居民透露:“有個姓陳的村民,他八歲大的兒子忽然丟了,家裏人四處尋找,也不見孩子的影子。後來,孩子的父母在野地的棺材旁邊發現了孩子。

父母呼喚孩子,孩子中了邪一樣,也不說話,人們猜測是兩口棺材作祟。

於是就哀告祈禱,孩子竟慢慢醒過來了,跟着父母回家了。

後來,陳家人就弄來酒牲貢品和香燭紙錢,來拜謝。鄉民一傳十十傳百,都傳說這裏有神靈。”

有幾個好事者,添油加醋,說古老的棺材會說話,還能預測未來的吉凶福禍,可以爲百姓消災解難,而且有求必應。

於是更多的人爭相趕往此地,把棺材當成神靈祭拜。

還有人說這棺中的主人叫郭公、郭婆,繼而又稱呼爲郭仙公、郭仙婆。

一時間,“郭仙”聲名鵲起,其救苦救難“事蹟”四處傳播。

城裏鄉下,男女老幼摩肩擦踵紛至沓來,都帶着豐厚的祭品虔誠禱告。

人羣中有打魚的、羅雀的、做小買賣的,有婦人求子的,有爲丈夫求功名發財的。

有求醫問藥的,有心懷鬼胎想報復他人的,有求好媳婦好女婿的,有打官司告狀的,有爲獄中親人禱告早點釋放的,有看陰陽宅的,有賭博求勝的,人們懷着各自的目的跪在地上磕頭禱告。

以燒香紙錢做憑證,靈驗了就買來酒肉酬謝。

附近有兩個老婦人在此負責打掃場地,業餘時間“焚香、擲卦、占夢”,每天都能收入數千文銅錢。

臨縣的一些愚昧的村民也不遠百十里地來到此地。

每天從清晨到黃昏,男人們擁擠不堪,半老徐娘百十人摻雜其中。

黃昏到第二天天亮,這裏成了女子擁擠不堪的地方,一些無賴少年潛伏在附近,找到機會就去偷搶女子的耳環,簪子,還有人趁機喫豆腐揩油兒。

也有的男女本就關係曖昧,來到此處純屬爲了“竟相嬉戲”。

正直善良的人看到這種場景怒不可遏。

藍鼎元到任之後,當地書生蕭策名等人前來舉報,聲稱有人在路上點燃香火,卻藏在桑林中行苟且穢醜之事。

藍鼎元大怒過後,頗爲感慨地說:“唉!諸位都是主持正義的人,士大夫就更應該留心風俗變化,如此才能惠及蒼生百姓。”

於是決定出手治理潮陽烏煙瘴氣的亂象。

藍鼎元下令張布文告,嚴禁人們進入棺材停放的地方,號召鄉約、保長、甲長查找棺材中死者是否有子孫後代,限令三日之內,迅速擇地掩埋。

三日後,若無人掩埋,鄉約、保長、甲長準備柴草。妖孽蠱惑人心,敗壞風俗,到時將痛打兩具屍骸各一百鞭,然後投入烈火之中,將其灰燼揚撒進江中,爲百姓除掉禍害。

棺材裏面的人其實有後代,居住在潮陽南關之外,以製造木屐爲生。

他們不知是何居心,一直沒有掩埋親人的棺材,聽到佈告的消息後驚恐不安,連夜將棺材移葬他處,從此後,此地的妖風便銷聲匿跡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