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中,有一個“雪花之夜”被載入戰史, 但這不是一個下着雪花的浪漫之夜,而是我國空軍的一次完美夜襲。這次轟炸將美國空軍打懵,很長時間他們都搞不清,前來轟炸的到底是中國人還是蘇聯人。

1951年11月,志願軍面臨的一個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轟炸大和島。大和島是一個羣島,位於朝鮮西海岸,距離鴨綠江約70公里,當時美軍在此裝有大功率雷達和偵聽設備,設有情報人員400多名,隨時監控我軍動向,一旦發現我方動向,便用雷達指揮轟炸機前來轟炸,致使我軍非常被動。

摧毀大和島上的雷達及防禦設施,爲下一步的登陸戰做準備,爲此我軍準備轟炸大和島,這個任務就交給了空八師和空十師。

1951年11月16日下午,空八師果斷出手,當時的制空權被美軍控制,我國空軍剛剛組建,戰鬥機數量也極爲有限,因此在各方面劣勢的情況下不可硬碰。所以在下午4時,選擇敵機在晝夜間交接班的間隙,對大和島空投了炸彈,順利地完成了第一次轟炸。

劉善本山東昌樂人

當然這次轟炸並不徹底,敵人的雷達仍然活動,所以就輪到了空十師實施第二次轟炸。通過上次的轟炸,敵軍長了教訓,加強了防禦水平,還派出軍艦在周圍巡航。所以這次空襲不能故伎重演,但白天轟炸危險性又很大,最終指揮官劉善本決定來一次夜襲。

11月29日22時,隨着一顆綠色信號彈在空中響起,空十師10架杜-2式轟炸機立即起飛,直逼大和島,23時22分10秒到達大和島海域的轟炸起點。由於杜-2式轟炸機沒有雷達,投彈時無法搜索投彈位置,我軍就先投照明彈,然後肉眼看到地面目標設施後再投彈。

當一顆顆炸彈在大和島遍地開花時,美軍的雷達屏幕上顯示的是一片雪花,轟炸機都到頭頂了,雷達也沒有預警,這讓美軍的雷達操作員十分惶恐,難道是出了故障?還是中國軍隊使用了什麼高超的電子干擾武器?

殊不知這次我軍使用了一種祕密武器,戰前劉善本將軍早有準備,緊急從捲菸廠採購了大量的錫箔紙,然後裁成條狀,然後每架飛機上裝一麻袋。這些錫箔條就是很好的干擾絲,當飛機起飛後,投彈手每隔5分鐘撒一把,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敵人的雷達熒光屏上“雪花飄飄”。

就長機先投照明彈,後面跟進轟炸機,空投爆破彈,15分鐘順利返航,10分鐘後當地人的戰鬥機趕到大和島時,我軍早已不見蹤影。

這次夜襲,讓美軍很是惶恐,以爲中國掌握了先進的電子對抗戰術,使他們的雷達變得“聾啞”,鑑於此,情報部門已經沒有繼續留下的必要了,隨之匆匆將情報設施撤離,僅留部分僞軍在此駐紮。被打懵的美國空軍怎麼都沒想到,他們是栽在了捲菸廠用來包香菸的錫箔上。這次轟炸集體榮立二等功,這種腦洞大開的作戰手段也被載入了史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