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军事学家富勒认为,游牧民族是进攻大师,农耕民族是防御大师,后者一般打不过前者。不过,他对东方的军事史可能不够了解,不清楚有人用成功的实践颠覆了他的结论。这个人,就是汉武帝刘彻。

英国著名军事学家富勒

汉武帝承接文景之治,改弦更张,不再无为而治。他大刀阔斧进行军事改革,然后征战四方,尤其是北伐匈奴,经过几次阶段性战役,在漠北决战中重创对手,迫其西迁,充分显示了军事改革的成果。

汉武帝画像

汉初对匈奴取战略守势,军队也被塑造成一支战略防御型军队。要消灭匈奴,显然要对军队进行彻底改造,打造成一支战略进攻型军队。这,需要进行方向性军事改革。

一是抓“权”。

皇帝是全国的领导,什么都得听他的,还需要集权吗?需要。权力是个好东西,但治理一个国家,乱七八糟的事情实在太多,皇帝一个人不可能管得过来。所以,他需要先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再将部分权力下放到听话的人手中。

汉初,搞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不主动求战。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军队居然没有常设的专职最高首长,军务由丞相兼管。只有打仗时,太尉(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首长)才临时出来代几天,打完仗又把军权还给丞相。丞相一系的文官,不喜欢打仗,除非对方要自己的命,否则绝不主动开战。所以,汉初的战事,多为被动防御型。

汉武帝要对匈奴用兵,不管是决策还是执行,都得绕开丞相这个障碍,这意味着得把军权从丞相手中拽出来。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汉武帝任母舅田蚡为太尉。没有战事,却恢复太尉一职,自然不寻常,目的就是要丞相交出军权。这只是第一步,过渡一年后,汉武帝又迈出了第二步——撤销田蚡的“太尉”职,从此不再设置。不过,军权并没还给丞相。那么谁来管呢?汉武帝自己。

这样一来,汉武帝想升谁的官,升多高,完全自己说了算,随心所欲,不必先经过丞相点头。现在,将军们只需要对皇帝负责,政府被晾在一边。也就是说,汉武帝可以甩开膀子干一票了。

二是换“将”。

汉武帝从父亲景帝那里继承了一批将军,知名的如韩安国、李广、公孙敖、公孙贺,但他们几乎都有一个致命缺陷——只愿意也只会打战略防御战,不擅长主动进攻。

“飞将军”李广

汉武帝并非完全不信任父亲留给自己的军事人才,也给了他们机会,但发现他们不堪所望。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汉武帝派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王恢等率领30万大军,准备在马邑(今山西朔县,当时属雁门郡)诱歼匈奴军臣单于(冒顿之孙)。不料,单于看出破绽,还没到伏击区就撤了。匈奴没有进入伏击圈,但负责断其后路的王恢一路还是有机会截击,竟未敢出击。马邑伏击战,汉军出动30万人,对付单于率领的10万人,本是个很好的机会,居然无功而返,而且还暴露了战略企图。汉武帝非常恼火,把王恢杀了才解气。于是,汉武帝得出结论——老将们不中用了,必须从青年才俊中选拔新生代将帅。

如何观察和发现人才呢?

汉武帝决定亲力亲为,办法是在宫廷和宫城近卫军中新建几支部队,并且多从“名将多出焉”的北部边郡挑人。若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大多具有相似身份——宫廷侍卫武官出身。最典型的莫过于卫青与霍去病:卫青——出身羽林(增设的宫廷近卫军,约2000人);霍去病,侍中出身。

霍去病画像

三是崇“武”。

前面说到,太尉变成了时有时无的职位。军队统帅都混得这么差,其他人更不用提了。就这状态,要让军人们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进攻如狼似虎的匈奴,谁会有多大干劲儿呢?

所以,汉武帝决定提高军人地位,而且速度要快,步子要大。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汉武帝将卫青提拔为大将军。这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呢?相当于国防部长兼丞相,军政大权一把抓,不仅管分内的军事,连属于丞相的政事和民事也可以插手,弄得宰相越来越没事可干,成了闲职。丞相府门前以前车水马龙,门槛都要被踏破,这以后就不行了,门可罗雀。史载:“坏以为马厩车库奴婢室矣。”

为了刺激普通军人的积极性,汉武帝还设立了“武功爵”。这个点子,商鞅已经试过了,效果很好。汉武帝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总原则不变——杀敌数量越多,斩首级别越高,获得的官爵和赏赐越好。在汉武帝手里,受封侯爵共98人,其中将军为侯者53人,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降汉者29人,两者所占比例为92%,靠亲戚或世袭关系而非军功封侯的也不是没有,但只有可怜的7人。立下军功,除了官爵,还有银子。漠北大战获胜后,汉武帝掏出50万金用于奖赏。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西汉一年的财政收入!

四是增“马”。

据军事学家研究,一个骑兵的战斗力相当于50个步兵!汉武帝要摆平匈奴,没有足够的马是不行的。尽管汉武帝继承了30万匹马的丰厚遗产,但由于只有5~16岁的中龄马才适合做战马。这样一排除,可以用来对匈奴作战的马就不多了,必须增马。

养马是哪个衙门负责呢?太仆寺。问题是,养马只是太仆寺分管的众多事务之一。公元前115年(元鼎二年),汉武帝新设水衡都尉一职,把太仆寺所属的天子六厩划走,使太仆寺能够专心发展军马。此举效果明显,仅边境36个马场的马匹数量就增加了10万之多。

汉朝雕塑——“马踏飞燕”

除了太仆寺这个“国营单位”,汉武帝还积极鼓励民间养马。《汉书·武帝纪》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马少,平杜马匹二十万。”啥意思呢?西汉前期已经在用价格杠杆刺激马匹私营,一匹马的价格涨到过1万钱,但到了汉武帝这里,一下子提高到20万钱!既然养马这么挣钱,老百姓当然趋之若鹜,根本不需要进行苦口婆心地劝说和动员。这么好的政策,居然还有“刁民”不满意。怎么回事?有人说了:俺不想要钱,俺想当官。但这种事要是应下来,那就是卖官鬻爵,可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马匹对付匈奴,汉武帝一咬牙——准了!

汉武帝多管齐下,使养马在西汉成了一项全国、全军、全民运动。经过一段时期的“大跃进”,养马事业成效斐然。史载:“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

参考资料:

【1】[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中华书局,1999年,第1312页。

【2】据《史记》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汉书》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3】宋超:《汉匈战争三百年》,华夏出版社,1996年,第33页。

【4】白音查干等:《匈奴:不可忘却的草原民族》,《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10期,第246页。

【5】[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中华书局,1999年,第127页。

【6】军事科学院编:《中国军事通史》第五卷《西汉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00页。

【7】[西汉]桓宽:《盐铁论》卷八《西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6页。

《兵道》的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21次重大军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全书约20万字,目录如下:

附:乔良老师推荐该书的序言乔良:古今中外军事改革的经验教训,都在这里了

“许述工作室”创始人简介

许述,四川人,军事学博士,曾在战区级机关工作,并在《解放军报》、《书屋》等媒体发表文章70余篇,接受过凤凰卫视等媒体采访,受邀到华为等演讲十余次,出版专著《这才是美军》(中将王洪光作序),出版第一年5次加印,在京东新书热卖榜常居TOP3,登上三联书店畅销书排行榜,进入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现在成立了工作室,专注于研究美军。

最新与耳闻合作出版《兵道》一书(乔良和余戈两位老师作序推荐,王洪光中将和任国强大校,姜鸣、江晓原、杨浪等名家封面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