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初期,三藩逐渐发展成割据势力,对于清朝的统治也是阴奉阳违。

要知道藩王的势力发展,与清初的政治形势是密切相关的,入关之后,当时的清朝,为统一中原,对于明朝降将可谓是厚待有加就逐渐形成了藩王的割据体系。

其实吴三桂早有反意,在自己囤积兵马,而这一切当然已经被年幼的康熙看在眼里,更是在亲政以后,将对于三藩的治理当作头等大事,整治三藩最直接的原因:

1、三藩已经成为事实上割据的的势力,严重危害着当时康熙的完全统治。

2、三藩拥兵自大,云南每年耗饷最多时达900余万,平时亦不下百万,在当时的清朝有一句话,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

3、吴三桂等人仅仅在三藩统治之地,掌握官员的升降还不知足,并且还派部下亲信去其他地方任职,称为西选。吴三桂西选的举措,造成了藩王的亲信满天下。

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清军在进入山海关后,由于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中国地域的广大,利用投降的汉军和汉军将领,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的先锋。

在清初之时,三藩对于清朝来说,十分重要,为清朝的统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吴三桂其藩王分封,源自于多尔衮对于吴三桂的招抚时的许诺:"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爵藩王"。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也招抚过吴三桂,但因为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触犯了地主的利益,吴三桂最终还是向清朝投降。

对于三藩日益危害继位后的康熙,用了四个措施:

措施一、收缴大将军印,按照清朝规定,大将军拥有极大的权力,都属于临时性差遣,一般是在任务完成之后,解去将军职务,并将印信交还与朝廷。可吴三桂在云南驻镇数载,却不交回大将印信。最后派出大臣对吴应熊特地说了此事,吴三桂才迫不得已,将印信交回。

措施二、裁汰兵员,当时时任左都御史的王熙上奏裁饷,康熙便顺水推舟,采用王熙的意思将三藩麾下兵丁裁剪,即便是吴三桂手下的兵丁也被派去垦囤,此举节省粮饷百万两。

措施三、肃清蛮横兵吏,严禁欺行霸市,解释扰民,王熙又上疏,有些官员,自置货物卖给所属兵民,或指称藩下挟势横行,放债取利,盘剥于民,置人于水火。

措施四、结束藩王对云贵两省事务的总管,康熙六年,吴三桂以目疾请辞两省事务,朝廷立即批准。同年九月,吴三桂一众亲信,上疏让朝廷收回成命,让其继续统领两省事务,但被严拒。

这一系列的措施,削弱了三藩的权力,裁减了三藩的兵力,得到了民心,削弱了三藩的威望,让吴三桂伤筋又动骨,为平定三藩之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否则结局真的不好说。

随着关系的日益恶化,吴三桂与朝廷矛盾日益尖锐。康熙决定撤藩,快刀斩乱麻。随后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便正式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在吴三桂发动叛乱之后,康熙为稳住民心,“外则示以暇豫,每日出游景山骑射”。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皇帝太过于年轻,在这么危机的情况下还出去游玩。其实这是康熙自己的智慧,有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用他的一句话可解释:当时朕若稍有疑惧之意,则人心动摇,或致意外,未可知也。

康熙对于三藩之乱的应对十分冷静,这种从容不迫的智慧,也是支撑他统治天下的基石,而在三藩之乱当中康熙一系列的应对,我们下次再谈。

参考资料:《大清十二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