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说到,康熙为三藩之乱,费尽心思,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是背后使用了一系列的手段。

吴三桂约好平南、靖南两藩以及郑经共同反清。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处死拒绝反叛的云南巡抚朱国治,并且扣留使臣折尔肯、傅达礼。并自称“天下招讨兵马大元帅”,并且打起大明的称号,声称要复兴明室。

对内

撤藩之时,康熙认识到撤藩是非常正确的,吴三桂等人早有异志,他们的图谋已经运筹很久了。而现在吴三桂带头反了起来,怕事的群臣纷纷上奏康熙,要求将当时撤藩的大臣晁错砍头,意欲与吴三桂等人缓和。

因为当时,吴三桂利用,清朝入关以来,江山还不是太稳固,而且西南地区南明的势力还有一定的基础,各种矛盾还比较尖锐。因此,吴三桂势力浩浩荡荡,兵势滔天。滇、黔、湘、蜀纷纷响应,“东南西北,在在鼎沸”。兵力迅速增加到14万,北攻川陕。

关于对吴三桂示软的方式,康熙首当其冲说到:撤藩是朕的意思,与别的大臣没关系,朕在年少的时候,三藩的气焰就非常张狂了,不撤藩根本不行,现在又岂能因为撤藩,吴三桂反叛,将责任推给其他人呢?

此事看到康熙的态度如此坚定,让之前主张撤藩的明珠等大臣,不再惶恐,其余官员也十分对康熙感到敬佩,惊讶于如此危急的场面康熙还保持了超越常人的冷静。并且,慎重地制定了对于三藩的作战方略。

对外

康熙构想将针对三藩的战时,控制在云南、贵州、湖广三省内。所以康熙只派出了两路人马。

一支由汉中进入四川,堵住叛军,控制战局,一支进入荆州作战。

并取消另外两藩的撤藩令,削弱吴三桂同党,尽量减少同时开战,以稳住两藩。并且下令吴三桂之前的各处为官的部下,继续当任,并表达了朝廷对他们的信任,让他们继续安心工作。

封广西的孙延龄为“扶蛮将军”,封钱国安为都统,让其固守广西,以阻止吴三桂对广西的侵入。

并且在第一时间,就将吴应熊抓走,拿在手里当棋子。

下令革去吴三桂的职务,并声讨其恶劣的叛国行为。

为稳住民心,“外则示以暇豫,每日出游景山骑射”。并且在朝堂之上,康熙表现出了极大的冷静与克制,这时间足足有八年。而背后康熙对于三藩之乱是忙得焦头烂额。

意外

经过康熙一系列对内对外的布置与处理,康熙觉得胜券在握,局势仿佛在他的控制之下,事与愿违,虽然不断地调兵遣将进行讨伐,但吴三桂起势,不可阻挡。南方情况越来越激烈,反叛反抗也越来越激烈,并且范围也越来越大。

吴三桂出兵一个月便占领了贵州,随后长驱直入,进逼长沙。吓得当时守城的巡抚卢震掉头而逃,其他官吏更是鸟作兽散,于是吴三桂兵不血刃地夺下湖南。

而四川此时许多守将,被吴三桂的兵势所震慑,更是主动来投降吴三桂。提督、总兵、巡抚先后来投降于吴三桂。剩下的势力,对吴三桂来说根本不足为惧,他势如破竹,将整个四川收入囊中,并对陕西,湖北虎视眈眈。

四川的陷落,将康熙的布局全部打乱,让他大为惊恐,致使康熙不得不制定新的战略部署来应对,即使多年以后康熙仍然觉得“觉悚然可惧”。

吴三桂的致命错误

本来吴三桂因为一开始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自然可以一呼万应,但是他在占领贵州后,就急于称“周王”,光复大明的旗号一扯下,对于其他人来说,意义就不那么深远了,这是吴三桂太操之过急了,也可能他觉得当时的清朝就是纸老虎,自己随便就可以取而代之。

这时,反观康熙虽然震惊,但是一直在做积极地应对,忙于称王不复明也为吴三桂的失败写下了伏笔,这也是康熙当时值得高兴的一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