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从民族主义方面来讲他背叛了汉族是汉奸,从人道主义和传统的儒家道德来看,这个人不忠不孝并且杀生太多。

崇祯皇帝被李自成围困以后召北方四将领来勤王,只有唐通和吴三桂最积极,但唐通到了居庸关结果投降李自成,吴三桂走了二十多天没走到地方,有人说他是故意拖时间等崇祯死,这点存疑不当做罪状。

崇祯自杀以后,吴三桂屯兵山海关,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他投靠了李自成,并且张贴告示告诉民众自己准备进京,但因为种种原因又回到山海关,背叛了李自成,李自成带着他父亲和崇祯的遗孤去招降他,他却干脆布阵开战,导致他自己的亲生父亲被杀害。

一是害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二是抛弃了自己君主崇祯的后代,而去投靠了清朝,为什么投靠清朝呢?因为清朝表现出稳定的接纳习惯,他许多亲戚都投降了清朝,过得不错,所以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而投降了。他的父亲、他君主的儿子们都被他抛在脑后了,他要保住自己的兵力来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做阶梯,因此他周旋在明清顺三方之中,最终做出了选择。

入关之后,跟随清军在北方攻击明朝同僚、攻击顺军,扫荡百姓,偶尔屠城,并且不承认万历皇帝后代福王的合法性,敌视南明,史可法派出的使者去找他上拜帖,他不收,摆臭脸羞辱史可法、羞辱南明。

后来永历皇帝被他抓住,他要斩首永历,不留全尸,满人将领和越南将领折罗劝他说“永历是皇帝,皇帝不能斩首。”,吴三桂才作罢。

永历问他,“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为汉奸叛国负君至此?”

到了这里,他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杀死了无数的同胞、并且手刃了南明的君主,来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

后来三藩之乱,又搅扰天下,掀起内战。

所以说吴三桂是好人?他好在哪里呢?明朝方面他肯定是叛徒,对清朝来说他也是贼子,对顺军方面,李自成的余部一开始被明清双方夹击,但最终联合明朝,放弃过去仇恨,为了保住汉人的江山,打到最后李来亨山穷水尽,带着全家自焚,宁死不投降。

张献忠余部李定国,两厥名王,血战南方,为了存续汉人的政权,为了保护中华的道统而死掉了。

顺军、西军是最看不起吴三桂这号人的。

吴三桂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都是一个卑鄙的历史人物,只管自己的权势,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一个狡猾的野心家。

吴三桂只是时代造就的必然悲剧,你们都看到历史把吴三桂钉在了耻辱柱上,却不看吴三桂为何被钉在耻辱柱上。

吴三桂少年时代就已成名,因一次自杀式的营救行动名扬天下,营救的还是他自己的爹,在儒学治世的明朝,吴三桂这一战功树立了忠,勇,孝这一人设,再加上从小师从娘舅祖大寿,学了一身带兵打仗的本领,也为明朝末期吴三桂能位高权重,拥兵山海关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可以说,吴三桂的发迹基础,就是道德上他从16岁就站了制高点。

明朝文人风骨最硬,但也最烂,尤其末期,烂到流脓的程度。清流文官把持朝政和军政,一帮不会打仗的文化人带兵打仗,本就扯淡。吴三桂是深知这一点的,但在这些文官中也有例外,吴三桂人生信条里最重要的两个人———袁崇焕和洪承畴,这两个人都是文官出身。尤其是洪承畴,这个人是吴三桂非常顶礼膜拜的。但是随着清军逐步入侵,洪承畴以及吴三桂的娘舅及师傅祖大寿相继战败投降,祖大寿更是来来回回闹了好几次才最终老实,吴三桂已经深知大明气数已尽,这个时候吴三桂只是做了个普通人的选择,他想活,他想让他家人活,一边是烂到生蛆的明朝,一边是新鲜血液清朝,或者是自己同胞出身的李自成,他犹豫了。

受制于传统的道德观,吴三桂没能很快做出反应,崇祯发来急报,要他进京勤王。他更犹豫了,但也可能是做出了选择,从山海关进京的路他走了两周,久到崇祯都吊死了,消息传到他耳朵里,他都还没进京。接到消息吴三桂立马掉头回山海关,因为山海关是他最后的筹码,无论是与谁谈判。

明复灭,李自成很快给吴三桂派来使者招降,还带来了他爹吴襄的亲笔信,信大意是“明朝没了,爹现在投降了李自成保了全家,投降的是爹不是你,背负骂名的是爹不是你,别送命了,顺天意吧”吴三桂看后才下决心投李自成,将山海关移交给农民政权,自己带兵亲自去跪降。出关,路走到一半,在难民中他遇到京中家里的一位老仆。老仆告诉他吴襄吴大人投降以后,家也被抄了,人也关起来了,就连大人您最喜欢的侍妾陈圆圆也被一个农民王爷抢走了,吴三桂闻言大怒,因为这不该是山海关换来的待遇,他这时也看清了李自成这种农民政权的短视与下流。斥兵返回山海关,将关内刚驻下的农民军杀光。重新控制山海关和李自成、皇太极对峙。

李自成这种农民政权,是没有脑子的,不然也不会在吴三桂过来前抄了他家。所以李自成得知吴三桂不降了,一怒之下没有和吴三桂谈判,直接杀了他全家。试问其他只知道骂吴三桂的答主,如果把你放在当时,你会怎么选择?

吴三桂的选择这个时候只有一个了,引清兵入关,家人没了,朝廷没了,他除了山海关什么都没了,虽然最后只抢回来一个陈圆圆,但能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么?我觉得是冲冠一怒后发现只剩红颜。后面的事就是吴三桂疯了一样追杀李自成,最终将李自成击溃,得以报仇。而这个时候,既然已经投降了,那就把事情做彻底,卖给新朝廷一份忠心,这也是很正常的。逼他吴三桂到这个地步的,归根结底是明朝腐烂的体质,吴三桂是很清楚的,所以他想彻底摧毁这种体质,还能尽可能多的为自己争取利益,我认为是一个正常人在正常情况下做出的正常选择。

到最后位极人臣,封藩进爵。为什么清朝要把吴三桂放在云南,而不放在他自己的势力范围东北呢?因为清朝不信任吴三桂,你吴三桂不是第一个投降我清朝的人,还手握重兵,打仗水平一流,我为什么信任你?但是无论皇太极还是顺治帝,都是战争年代成长崛起的领袖,他们都是很现实的人,就算我们不信任你吴三桂,我们也能很默契的和你保持一种平衡。吴三桂就在云南过上了好日子。

永历到处逃窜,吴三桂不停上书要追杀永历,顺治是不乐意的,很不乐意,但是最后还是同意了吴三桂的要求,因为顺治是个很现实的人,为了前朝遗孤,和当朝藩王撕破脸,划不来。最后永历写给吴三桂的书信文笔极好,字字诛心,有兴趣你们可以去自己百度一下。

康熙上台,年幼的康熙和他的先辈从出生就注定不一样的。康熙是出生在和平年代,他是读者汉家儒学长大的,他是遵循我们儒家忠孝那一套的,他很瞧不起三藩,导致他维持不了和藩王之间的默契,他只认为这些降王是未来执政路上的绊脚石。所以康熙刚一上台,就在心里下了决心,灭三藩。

康熙年轻气盛,直接下令要求吴三桂交权,还扣押了他在京中的儿子,吴三桂是懵逼的,他知道清朝不信任他但没想到新帝一上台就拿他开刀,这时候吴三桂又做了正常人的选择,他想看下有没有谈判解决的可能。但是康熙心意已决,反反复复几次遣使催促吴三桂,终于最后压死了吴三桂心里那头骆驼。手下人劝他反,康熙逼他反,吴三桂做的事,不是正常人该做的事么?

吴三桂一反,康熙顺理成章的杀了他在京中的家人,已经暮年的吴三桂又一次失去亲人,他不该反么?他吴三桂为清朝打下了大半个江山,换来的是不信任和步步紧逼,他不该反么?键盘历史学家把吴三桂骂成狗汉奸,你们凭什么?吴三桂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是应该也是必然的,但是你们知道点历史的皮毛就敢在这儿指点江山,你们配么?

吴三桂是最典型的“人”,他受迫于形势,受制于整个体系,他的一生不能用二分法来判断和衡量。他有功,但他必然遗臭万年。他有过,但这个过,真的是他吴三桂的过么?

《清史稿》:三桂白首举事,意上方少,诸王诸将帅佐开国者皆物故,变起且恇扰。及闻上从容指挥,军报迅速,阃外用命,始叹非所料。制胜于庙堂,岂不然欤?上不欲归咎建议撤藩诸臣,三桂等奉诏罢镇,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明档》: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吴三桂纪略》:孝闻九边,勇冠三军。《平西王吴三桂传》:“正值闯贼构乱,召卫神京,计不能两全,乃乞师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清太宗皇太极: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南明福王朱由崧:雪耻除凶,功在社稷。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将军本朝之勋臣,新朝之雄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将军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衷原未尽泯也。奈何清军入京,外施复仇之虚名,阴行问鼎之实计。红颜幸得故主,顿忘逆贼授首之后,而江北一带土宇,竟非本朝所有矣。……明朝遗臣朱舜水:吴三桂愚𫘤竖子,失于较计。夏允彝:三桂少年,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所以诱致之者甚至,三桂终不从。都城已破,以杀寇自矢。包胥复楚,三桂无愧焉。包胥借秦兵而获存楚社,三桂借东夷而东夷遂吞我中华,岂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康熙帝:吴三桂径行反叛,背累朝豢养之恩,逞一旦鸱张之势,横行凶逆,涂炭生灵,理法难容,神人共愤。谢四新: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不思亲。孙旭:三桂为明季罪人,又为本朝反贼,其生平亦何足道!邵为章:百万雄师睥睨间,先朝一胍绝南蛮。擒人即是人擒路,谁道天公不好还。行营历历草凄凄,铜柱摩崖手自题。虎豹无晴威尚在,老军犹说旧平西。佘一元:吴帅旋关日,文武尽辞行。士女争骇窜,农商互震惊。著名清史专家李治亭:在明清之际的大舞台上,吴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兵入关而名噪一时,30年后又举兵叛清,一度割据西南。王妍:众所周知,吴三桂反清,被清朝视为罪大恶极的“逆臣”。

有一年,吴三桂随祖父到苏州采购绸缎,闲暇时与苏州好友周仝游览太湖。二人正在茶馆品茶,忽见隔岸游艇上有一位妙龄女子翩翩起舞,歌声优美动听,吴三桂不觉怦然心动。他问周仝:“这是何方女子,声色超群,令人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陈圆圆,是苏州艺美戏班子的当红歌妓,名震江南。”

吴三桂与周仝分别后,心神不定,脑海里总浮现陈圆圆的身影。他无心经商,常借故“与同窗好友相会”,实则跟随艺美班观看演出,以目睹陈圆圆的芳容。陈圆圆每次出场演出,总看见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使她六神无主。她偷偷观看这位青年,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从他的衣着打扮看来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后来听老板说,这青年姓吴,叫吴三桂,是将门子弟。陈圆圆每次演出,只要看见吴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

一日,陈圆圆缷妆后回家,忽听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是吴三桂,她喜出望外,于是放慢了脚步。吴三桂紧走几步,赶上陈圆圆,约她“春来茶馆”叙话。二人来到茶馆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壶茉莉花茶,边品茶边聊天,互诉爱慕之情。二人难分难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吴三桂说:“我一定要把你赎出来,娶你为妻,永不分离。”陈圆圆说:“我出身贫贱,不配当你的妻子,只要你对我好,能在身边伺候你我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终生,只等吴三桂父亲应允,再明媒正娶,接陈圆圆进入吴家大门。

把对一个女人的争夺作为吴三桂叛李降清的主要原因是失之片面的。但是,的确触发了吴三桂的感情。

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购置美妾已成为一种风气。陈圆圆既是吴三桂以千金之资所购得,而他本人又是拥兵数万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这一特殊财产受到侵犯之时,在感情上无论如何是不能与之合作的。因此,否认或是忽视陈圆圆被刘宗敏所掳掠这一事件对吴三桂举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于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决裂使得吴三桂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山海关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场恶战迫在眉睫。山海关之东,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敌强大的清军。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为图本身生存之计,吴三桂被迫把目光转向了雄踞东北的清朝政权。

到底是吴三桂因一个女人投降了清朝,还是李自成、刘宗敏因一个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权,谁自种了更大的悲剧和遗憾,实在一目了然。此前吴三桂多次受清朝劝降却未同意,而吴三桂因陈圆圆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进关,共歼‘李贼’”。《平西王吴三桂传》记载吴三桂在清兵统一全国后对当时决策的回忆:“正值闯贼构乱,召卫神京,计不能两全,乃乞师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实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弃李自成的和解而导致父亲和全家被杀,最终一心复仇,终与陈圆圆团圆。

吴三桂降清后,文人对之讽刺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伟业(梅村)所写的《圆圆曲》。无可否认,吴伟业能将西施与陈圆圆之际遇融合得丝丝入扣。但最令吴三桂介怀的却是诗中中段几句与西施无关,矛头直指吴三桂的诗句: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据说吴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吴梅村删改上述几句,然为吴梅村所拒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