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爲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爲都督指揮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爲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佈檄文,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爲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諡爲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從民族主義方面來講他背叛了漢族是漢奸,從人道主義和傳統的儒家道德來看,這個人不忠不孝並且殺生太多。

崇禎皇帝被李自成圍困以後召北方四將領來勤王,只有唐通和吳三桂最積極,但唐通到了居庸關結果投降李自成,吳三桂走了二十多天沒走到地方,有人說他是故意拖時間等崇禎死,這點存疑不當做罪狀。

崇禎自殺以後,吳三桂屯兵山海關,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認爲他投靠了李自成,並且張貼告示告訴民衆自己準備進京,但因爲種種原因又回到山海關,背叛了李自成,李自成帶着他父親和崇禎的遺孤去招降他,他卻乾脆佈陣開戰,導致他自己的親生父親被殺害。

一是害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二是拋棄了自己君主崇禎的後代,而去投靠了清朝,爲什麼投靠清朝呢?因爲清朝表現出穩定的接納習慣,他許多親戚都投降了清朝,過得不錯,所以他爲了自己的利益考慮而投降了。他的父親、他君主的兒子們都被他拋在腦後了,他要保住自己的兵力來爲自己的政治前途做階梯,因此他周旋在明清順三方之中,最終做出了選擇。

入關之後,跟隨清軍在北方攻擊明朝同僚、攻擊順軍,掃蕩百姓,偶爾屠城,並且不承認萬曆皇帝后代福王的合法性,敵視南明,史可法派出的使者去找他上拜帖,他不收,擺臭臉羞辱史可法、羞辱南明。

後來永曆皇帝被他抓住,他要斬首永曆,不留全屍,滿人將領和越南將領折羅勸他說“永曆是皇帝,皇帝不能斬首。”,吳三桂才作罷。

永曆問他,“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爲漢奸叛國負君至此?”

到了這裏,他害死了自己的父親、殺死了無數的同胞、並且手刃了南明的君主,來染紅自己的頂戴花翎。

後來三藩之亂,又攪擾天下,掀起內戰。

所以說吳三桂是好人?他好在哪裏呢?明朝方面他肯定是叛徒,對清朝來說他也是賊子,對順軍方面,李自成的餘部一開始被明清雙方夾擊,但最終聯合明朝,放棄過去仇恨,爲了保住漢人的江山,打到最後李來亨山窮水盡,帶着全家自焚,寧死不投降。

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兩厥名王,血戰南方,爲了存續漢人的政權,爲了保護中華的道統而死掉了。

順軍、西軍是最看不起吳三桂這號人的。

吳三桂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說,都是一個卑鄙的歷史人物,只管自己的權勢,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和國家,一個狡猾的野心家。

吳三桂只是時代造就的必然悲劇,你們都看到歷史把吳三桂釘在了恥辱柱上,卻不看吳三桂爲何被釘在恥辱柱上。

吳三桂少年時代就已成名,因一次自殺式的營救行動名揚天下,營救的還是他自己的爹,在儒學治世的明朝,吳三桂這一戰功樹立了忠,勇,孝這一人設,再加上從小師從孃舅祖大壽,學了一身帶兵打仗的本領,也爲明朝末期吳三桂能位高權重,擁兵山海關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可以說,吳三桂的發跡基礎,就是道德上他從16歲就站了制高點。

明朝文人風骨最硬,但也最爛,尤其末期,爛到流膿的程度。清流文官把持朝政和軍政,一幫不會打仗的文化人帶兵打仗,本就扯淡。吳三桂是深知這一點的,但在這些文官中也有例外,吳三桂人生信條裏最重要的兩個人———袁崇煥和洪承疇,這兩個人都是文官出身。尤其是洪承疇,這個人是吳三桂非常頂禮膜拜的。但是隨着清軍逐步入侵,洪承疇以及吳三桂的孃舅及師傅祖大壽相繼戰敗投降,祖大壽更是來來回回鬧了好幾次才最終老實,吳三桂已經深知大明氣數已盡,這個時候吳三桂只是做了個普通人的選擇,他想活,他想讓他家人活,一邊是爛到生蛆的明朝,一邊是新鮮血液清朝,或者是自己同胞出身的李自成,他猶豫了。

受制於傳統的道德觀,吳三桂沒能很快做出反應,崇禎發來急報,要他進京勤王。他更猶豫了,但也可能是做出了選擇,從山海關進京的路他走了兩週,久到崇禎都吊死了,消息傳到他耳朵裏,他都還沒進京。接到消息吳三桂立馬掉頭回山海關,因爲山海關是他最後的籌碼,無論是與誰談判。

明覆滅,李自成很快給吳三桂派來使者招降,還帶來了他爹吳襄的親筆信,信大意是“明朝沒了,爹現在投降了李自成保了全家,投降的是爹不是你,揹負罵名的是爹不是你,別送命了,順天意吧”吳三桂看後才下決心投李自成,將山海關移交給農民政權,自己帶兵親自去跪降。出關,路走到一半,在難民中他遇到京中家裏的一位老僕。老僕告訴他吳襄吳大人投降以後,家也被抄了,人也關起來了,就連大人您最喜歡的侍妾陳圓圓也被一個農民王爺搶走了,吳三桂聞言大怒,因爲這不該是山海關換來的待遇,他這時也看清了李自成這種農民政權的短視與下流。斥兵返回山海關,將關內剛駐下的農民軍殺光。重新控制山海關和李自成、皇太極對峙。

李自成這種農民政權,是沒有腦子的,不然也不會在吳三桂過來前抄了他家。所以李自成得知吳三桂不降了,一怒之下沒有和吳三桂談判,直接殺了他全家。試問其他只知道罵吳三桂的答主,如果把你放在當時,你會怎麼選擇?

吳三桂的選擇這個時候只有一個了,引清兵入關,家人沒了,朝廷沒了,他除了山海關什麼都沒了,雖然最後只搶回來一個陳圓圓,但能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麼?我覺得是衝冠一怒後發現只剩紅顏。後面的事就是吳三桂瘋了一樣追殺李自成,最終將李自成擊潰,得以報仇。而這個時候,既然已經投降了,那就把事情做徹底,賣給新朝廷一份忠心,這也是很正常的。逼他吳三桂到這個地步的,歸根結底是明朝腐爛的體質,吳三桂是很清楚的,所以他想徹底摧毀這種體質,還能儘可能多的爲自己爭取利益,我認爲是一個正常人在正常情況下做出的正常選擇。

到最後位極人臣,封藩進爵。爲什麼清朝要把吳三桂放在雲南,而不放在他自己的勢力範圍東北呢?因爲清朝不信任吳三桂,你吳三桂不是第一個投降我清朝的人,還手握重兵,打仗水平一流,我爲什麼信任你?但是無論皇太極還是順治帝,都是戰爭年代成長崛起的領袖,他們都是很現實的人,就算我們不信任你吳三桂,我們也能很默契的和你保持一種平衡。吳三桂就在雲南過上了好日子。

永曆到處逃竄,吳三桂不停上書要追殺永曆,順治是不樂意的,很不樂意,但是最後還是同意了吳三桂的要求,因爲順治是個很現實的人,爲了前朝遺孤,和當朝藩王撕破臉,划不來。最後永曆寫給吳三桂的書信文筆極好,字字誅心,有興趣你們可以去自己百度一下。

康熙上臺,年幼的康熙和他的先輩從出生就註定不一樣的。康熙是出生在和平年代,他是讀者漢家儒學長大的,他是遵循我們儒家忠孝那一套的,他很瞧不起三藩,導致他維持不了和藩王之間的默契,他只認爲這些降王是未來執政路上的絆腳石。所以康熙剛一上臺,就在心裏下了決心,滅三藩。

康熙年輕氣盛,直接下令要求吳三桂交權,還扣押了他在京中的兒子,吳三桂是懵逼的,他知道清朝不信任他但沒想到新帝一上臺就拿他開刀,這時候吳三桂又做了正常人的選擇,他想看下有沒有談判解決的可能。但是康熙心意已決,反反覆覆幾次遣使催促吳三桂,終於最後壓死了吳三桂心裏那頭駱駝。手下人勸他反,康熙逼他反,吳三桂做的事,不是正常人該做的事麼?

吳三桂一反,康熙順理成章的殺了他在京中的家人,已經暮年的吳三桂又一次失去親人,他不該反麼?他吳三桂爲清朝打下了大半個江山,換來的是不信任和步步緊逼,他不該反麼?鍵盤歷史學家把吳三桂罵成狗漢奸,你們憑什麼?吳三桂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是應該也是必然的,但是你們知道點歷史的皮毛就敢在這兒指點江山,你們配麼?

吳三桂是最典型的“人”,他受迫於形勢,受制於整個體系,他的一生不能用二分法來判斷和衡量。他有功,但他必然遺臭萬年。他有過,但這個過,真的是他吳三桂的過麼?

《清史稿》:三桂白首舉事,意上方少,諸王諸將帥佐開國者皆物故,變起且恇擾。及聞上從容指揮,軍報迅速,閫外用命,始嘆非所料。制勝於廟堂,豈不然歟?上不欲歸咎建議撤藩諸臣,三桂等奉詔罷鎮,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明檔》:忠可炙日,每逢大敵,身先士卒,絞殺虜級獨多。《吳三桂紀略》:孝聞九邊,勇冠三軍。《平西王吳三桂傳》:“正值闖賊構亂,召衛神京,計不能兩全,乃乞師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清太宗皇太極: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南明福王朱由崧:雪恥除兇,功在社稷。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將軍本朝之勳臣,新朝之雄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將軍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原未盡泯也。奈何清軍入京,外施復仇之虛名,陰行問鼎之實計。紅顏幸得故主,頓忘逆賊授首之後,而江北一帶土宇,竟非本朝所有矣。……明朝遺臣朱舜水:吳三桂愚騃豎子,失於較計。夏允彝:三桂少年,勇冠三軍,邊帥莫之及。闖寇所以誘致之者甚至,三桂終不從。都城已破,以殺寇自矢。包胥復楚,三桂無愧焉。包胥借秦兵而獲存楚社,三桂借東夷而東夷遂吞我中華,豈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康熙帝:吳三桂徑行反叛,背累朝豢養之恩,逞一旦鴟張之勢,橫行兇逆,塗炭生靈,理法難容,神人共憤。謝四新: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爲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不思親。孫旭:三桂爲明季罪人,又爲本朝反賊,其生平亦何足道!邵爲章: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胍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行營歷歷草悽悽,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晴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佘一元:吳帥旋關日,文武盡辭行。士女爭駭竄,農商互震驚。著名清史專家李治亭:在明清之際的大舞臺上,吳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兵入關而名噪一時,30年後又舉兵叛清,一度割據西南。王妍:衆所周知,吳三桂反清,被清朝視爲罪大惡極的“逆臣”。

有一年,吳三桂隨祖父到蘇州採購綢緞,閒暇時與蘇州好友周仝遊覽太湖。二人正在茶館品茶,忽見隔岸遊艇上有一位妙齡女子翩翩起舞,歌聲優美動聽,吳三桂不覺怦然心動。他問周仝:“這是何方女子,聲色超羣,令人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陳圓圓,是蘇州藝美戲班子的當紅歌妓,名震江南。”

吳三桂與周仝分別後,心神不定,腦海裏總浮現陳圓圓的身影。他無心經商,常藉故“與同窗好友相會”,實則跟隨藝美班觀看演出,以目睹陳圓圓的芳容。陳圓圓每次出場演出,總看見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轉睛地盯着自己,使她六神無主。她偷偷觀看這位青年,儀表堂堂,文質彬彬,從他的衣着打扮看來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後來聽老闆說,這青年姓吳,叫吳三桂,是將門子弟。陳圓圓每次演出,只要看見吳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

一日,陳圓圓缷妝後回家,忽聽背後人叫,回頭看時卻是吳三桂,她喜出望外,於是放慢了腳步。吳三桂緊走幾步,趕上陳圓圓,約她“春來茶館”敘話。二人來到茶館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壺茉莉花茶,邊品茶邊聊天,互訴愛慕之情。二人難分難捨,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吳三桂說:“我一定要把你贖出來,娶你爲妻,永不分離。”陳圓圓說:“我出身貧賤,不配當你的妻子,只要你對我好,能在身邊伺候你我就心滿意足了。”於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終生,只等吳三桂父親應允,再明媒正娶,接陳圓圓進入吳家大門。

把對一個女人的爭奪作爲吳三桂叛李降清的主要原因是失之片面的。但是,的確觸發了吳三桂的感情。

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購置美妾已成爲一種風氣。陳圓圓既是吳三桂以千金之資所購得,而他本人又是擁兵數萬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這一特殊財產受到侵犯之時,在感情上無論如何是不能與之合作的。因此,否認或是忽視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擄掠這一事件對吳三桂舉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於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決裂使得吳三桂處於腹背受敵的局面。山海關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場惡戰迫在眉睫。山海關之東,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敵強大的清軍。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爲圖本身生存之計,吳三桂被迫把目光轉向了雄踞東北的清朝政權。

到底是吳三桂因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還是李自成、劉宗敏因一個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權,誰自種了更大的悲劇和遺憾,實在一目瞭然。此前吳三桂多次受清朝勸降卻未同意,而吳三桂因陳圓圓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進關,共殲‘李賊’”。《平西王吳三桂傳》記載吳三桂在清兵統一全國後對當時決策的回憶:“正值闖賊構亂,召衛神京,計不能兩全,乃乞師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實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棄李自成的和解而導致父親和全家被殺,最終一心復仇,終與陳圓圓團圓。

吳三桂降清後,文人對之諷刺不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吳偉業(梅村)所寫的《圓圓曲》。無可否認,吳偉業能將西施與陳圓圓之際遇融合得絲絲入扣。但最令吳三桂介懷的卻是詩中中段幾句與西施無關,矛頭直指吳三桂的詩句: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據說吳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吳梅村刪改上述幾句,然爲吳梅村所拒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