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说,高考制度已经算是所有考试当中最公平公正的一种考试了,也是现如今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能上什么大学每年都一个不同的标准,就是分数线,那你知道在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中的“分数线”是什么吗?

01世卿世禄制

从春秋战国前面的先秦时期,咱们国家选拔官吏主要是通过世卿世禄制来选拔。就是天子或者诸侯国君下面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受所封的土地以及赋税,那个时候想要出人头地,只能靠精准投胎技术了。

02军功制

再往后诸侯纷争,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靠那帮混吃混喝的混不下去了。为了招揽天下英才增强国力,逼得各诸侯国陆续变法,世卿世禄制度逐渐废除了,人才的选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当年的秦国,自秦孝公纳商鞅策以来富国强兵,逐渐壮大。说白了就是不管你是尊贵的贵族还是卑微的平民,只要你能替国家冲锋陷阵,无畏杀敌,累积军功,就能得到高官厚禄,衣食无忧,成为人上人。战国时期秦国的士兵之所以那么厉害,就是因为这条激励政策的实行,与其一辈子窝窝囊囊,不如奋死一搏,从而大大激发了秦国人的战斗力,战场上嗷嗷叫杀红了眼,这样的虎狼之师,东方六国能不害怕吗?等秦始皇一扫六合后,大部分官吏都是出自于军功。

03察举制

刘邦建立汉朝过后觉得,武力能取得天下却不能安定天下,为了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就在秦制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选举人才的制度,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察举制。当然除了这些,汉代也有皇帝征召,任子制(因父母兄弟的功绩得到保任授予官职),纳赀制(出钱买官职)等等其他形式,但是这些制度都是临时的,可以忽略不计。汉高祖十一年刘邦颁布了一项诏书,要求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推荐人才到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报销国家。刘邦想得挺好,可是举荐人才的主观性太大了,而且特别重视一个人的品德,这会导致很多人弄虚作假钻空子。

比方说在东汉时期,有个人叫徐武,他父母早亡剩下两个年幼的弟弟,徐武每天在耕田的时候就叫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就教他们读书,如果两个弟弟不教训,他就自己跪在家庙里告罪。大家一看不得了,这是一个思想品德多么高尚的人啊,就被举荐成为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政治,也是当时的一个察举科目。这本来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是后来他觉得自己飞黄腾达了,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脑子一转出了个鬼主意。他在分家的时候故意欺负弟弟,侵占大部分家产,两个弟弟却毫无怨言,依旧十分尊敬兄长。当时的人一看就说这徐武真不是个东西,纷纷称赞他的两个弟弟,他们的美名从此声名远播,后来也顺利得到了推荐当上了官。直到后来徐武才哭着说出了实情,真的是古代排得上榜的一出好戏。

从上面那个典籍就可以看出来,察举制漏洞太大,所以这个瑕疵也导致当时很多贤才被埋没在乡村田野当中。更要命的是,到了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垄断。长久下去,察举范围越来越小,大多数被举荐者名不符实,正如那句“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熟悉三国的朋友就了解,这一套选拔体制若不是被乱世所打破,又怎么会有一个人才辈出,波澜壮阔的时代。

04九品中正制

随着历史向后发展,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听起来挺高雅的,实际上也十分不公平。汉朝的察举制起码还是侧重对品德才能要求,九品中正制就更强调出身门第,且最高级推荐者必须是在中央任职且德名俱高者,一般平民百姓哪来的这种人际关系,实在是赤裸裸的拼爹。

05科举制

为了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杨坚登基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就是只要你肚子里有东西,甭管你是一介平民还是官几代,统统给你一张卷子上考场去。有能力你就上,没能力就下,家里底子再厚也没用,就如同咱们现在长挂在嘴边的“知识改变命运”从那一刻就成为了现实。后来再经过唐朝的发展,宋朝步入正轨,科举考试就慢慢分成了乡试会试殿试几级。科举考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和稳定发挥了其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为封建王朝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