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不好、運價低”是商車邦在進行卡友調查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當貨運行情持續低迷貨源不足的時候,要想生存發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節流,卡友們是否具有成本意識?他們如何控制運營成本?圍繞這一話題,商車邦進行了相關調查。

“喫住上能節約點兒是點兒,我們已經來新發地好幾天了,喫住都在車上”,這是個體卡車司機劉師傅在談及如何節約成本時的答覆,像劉師傅這樣通過在喫住上控制成本的情況普遍存在。但當商車邦向他們問及是否想過通過降低油耗來控制成本時,他們給出的回答大部分都是“時效性強,一般不會”,或者“這點油錢沒必要,大家都是這麼跑”。那麼,節油對成本控制真的沒有必要嗎?

商車邦在此之前曾採訪過多位物流公司負責人,在談到控制成本時提及最多的就是油耗,其中一位跑廣州到湛江短途專線運輸的物流車隊負責人給商車邦算了一筆賬,“在現在低油價背景下,國產車從廣州到湛江來回一趟油耗在2000塊錢左右,而相同路線進口車一趟下來在1400塊錢左右,這樣就相差600塊錢,我們公司每天出一趟車,一個月下來進口車比國產車在油錢上可以省下1萬8千塊錢左右。”

有很多卡友可能會說,物流公司車輛多,每年行駛里程長,通過節油來降低成本肯定更直接,但個體車省的油對成本影響有限。實際果真如此嗎?讓我們再來算一筆賬,散戶一輛車一年平均行駛15萬公里,如果百公里節油2L,全年節油3000L,以平均油價6元/L計算,光節油一項可以降低成本18000元,平攤到每個月1500元,如果省下這筆錢,相當於給自己每天增加50元飯補,總比去啃饅頭好得多。

在卡車司機都在抱怨貨運行情不好的情況下,爲什麼大家不太重視從油耗上控制運輸成本呢?“油耗不好控制的呀,特別像我們拉的綠通,在控制油耗的情況下,肯定會超時,要省油就要開得慢一些”,個體卡車司機劉師傅表示。

“要省油就要開得慢”這種觀點正確嗎?一位有着十幾年卡車駕駛經驗的職業駕駛員汪師傅並不認同這一點,他認爲節油主要和駕駛員的駕駛技巧有關。

駕駛員汪師傅在接受商車邦採訪時表示,由於車輛是公司的,汪師傅不需要考慮車輛本身車貸及維修費用及運價問題,但是物流公司對油耗也有一定的考覈標準,所以汪師傅有很強的節油意識,他認爲只要有好的駕駛習慣,即使是國產車也有很大的節油空間。他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以自己現在駕駛的歐曼GTL爲例,崑山到北京線路公司給的油耗標準是34L/100km,在滿載49噸、1300公里的路程中,汪師傅用時20小時,將油耗控制在了30L/百公里以內。

“之前成都跑北京的運費怎麼也不低於7000塊錢,現在才5000塊錢,我們光油耗就要花掉3000多,成都那邊滿停車場都是車,積壓得太厲害了,能找到回程貨的都不容易,從成都拉綠通到北京,油耗就不要考慮了,貨主規定個時間,像我一個人就是覺少睡還要趕時間,在時效性很強的時候,油耗就不考慮了”,劉師傅表示,他現在駕駛的也是一輛歐曼GTL車輛,如今這輛GTL已經使用5年時間,平均油耗在35L/百公里左右。

對比看來,汪師傅和劉師傅開的是同一品牌的車輛,一個是職業駕駛員,一個是車主,一個是跑專線,一個是跑綠通,由於在時效性方面的要求不同,兩人在駕駛方式和理念上有一定差異,導致最終的運輸成本上也有所不同,雖然說綠通時效性高,但這將近5L油的差距,如果常年下來,將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或許有人會說,兩者沒有可比性。但我們通過這樣的對比是想告訴廣大卡友,買車跑運輸就是一筆投資,就是一項生意,如果以經營者的角度來認真看待油耗,最終一定比節衣縮食好得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