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雍正皇帝我们都是熟知的,都知道他性格冷酷,治国手段有时候显得残酷了一点,是一个典型的改革派。而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他的上位史,从民间以及一些野史来看,很多人认为他的皇位是窃取来的,都认为康熙皇帝想把皇位传给他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只是最终被他捷足先登。

这也成为他的第一大“黑料”,其实我们去翻看历史,历史上不乏谋权篡位的人,但是他们的历史评价并不低,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比如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这却成为了雍正皇帝的第一大“黑料”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改革派,改革自然就会牺牲一些人的利益,而雍正皇帝的改革牺牲的就是读书人、满人、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

而这些人正是掌握舆论的一群人,于是他们就用手中的笔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的雍正皇帝的“黑料”。那么雍正皇帝到底做了什么事,让很多人“黑他”呢?

第一条就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在封建王朝,我们知道有一条众所周知的潜规则,那就是但凡读书人考取了功名,那就不需要向国家交税了。为什么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笼络天下的读书人。

这方法还真管用,读书人最吃这一套,他们一生的理想,那就是不用纳粮。只要好好读书,总有一天可以入朝为官,那就不用再交税纳粮了。

所以说自古以来有这么一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朝廷的税收时常都会调整,在加重的时候,很多老百姓都活不下去。可是读书人心里有希望啊,而且读书不错的人,都已经可以不用交税了。所以这帮人当然是有优越感的了。

明末以来,许多豪强地主和官员勾结隐瞒土地数额,逃避赋税,不仅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急剧增大,也对国家的税收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满清政权主导中国政权之后,便开始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打击民间缙绅的势力,前期比较出名的就是康熙朝的“奏销案”与清丈土地。然而到了康熙皇帝亲政以后为了保持统治的稳定逐渐改变了以往打击民间缙绅的做法,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缙绅的某些特权在民间造成了极大的民愤。雍正继位之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政策,试图缩小贫富差距。

而雍正皇帝在即位以后,看到了大清王朝其实是外强中干,国库空虚,所以他知道已经到了非改革的地步,于是就下达了一个命令,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种田的人,全部都要交税。

这一条命令下来,自然会引起读书人的反对,他们想自己辛辛苦苦读书就是为了不纳税,怎么到头来还要纳税呢?尤其是在河南地区的考生罢考事件,差点造就了雍正朝罢考的首例。但是雍正的决心很大,他给各省发布谕旨:“如再有抗顽生监,即行重参,毋得姑贷”。雍正帝以强有力的手段维护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也使得这一政策免于流于形式,对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虽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读书人都交税的话,那么朝廷就会富有,潜移默化之中,老百姓的小日子自然是要好起来的。

可是那些读书人,那些士绅心理肯定还是不平衡的,但是他们又不能怎么样,所以就用手中的笔不断地写雍正的黑料,把他描述成一个性格冷酷,不讲情面的一个人。

第二条就是摊丁入亩

古代赋税之征主要是田赋、丁银、徭役。其发展趋势是,赋役的征收由人、地并征,逐渐向地倾斜,人丁逐渐减少,直至后来取消人口税,完全变为田赋之征。

在过去交税是按照人头来交,家里有几口人,那么就交多少税。按照这种方法的话,那么穷苦的百姓压根就负担不起这么多税收,而富有的人,就算生再多,也无伤大雅。

这就造成了一个困局,老百姓们不敢生孩子了。而且富有的人,他们通过关系,甚至可以瞒报人口,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康熙时,就有官员看到贫富差异不均的情形,有人提出改革办法,没有被康熙帝批准。雍正帝即位后,就面临这个棘手问题。所以他就推行了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政策对田多者的利益有损害,对穷人有益,无田、少田者负担减轻,有利于生产发展。国家征税有保障,因而有利于国家,是一项“益贫损富利国”的政策。

但是这个政策自然也就得罪了那些大地主阶层,这些阶层与官僚阶层又是来往密切的人,所以他们自然也就会在背后说雍正的坏话了。想想雍正作为改革者,的确背负了很多“骂名”,也的确不容易。

所以人们都说,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其中必然要损害一部分的利益,而那些勇于改革的人,不得不说很有勇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