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雍正皇帝我們都是熟知的,都知道他性格冷酷,治國手段有時候顯得殘酷了一點,是一個典型的改革派。而我們最爲熟悉的就是他的上位史,從民間以及一些野史來看,很多人認爲他的皇位是竊取來的,都認爲康熙皇帝想把皇位傳給他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只是最終被他捷足先登。

這也成爲他的第一大“黑料”,其實我們去翻看歷史,歷史上不乏謀權篡位的人,但是他們的歷史評價並不低,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比如明成祖朱棣,爲什麼這卻成爲了雍正皇帝的第一大“黑料”呢,其實主要原因還是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改革派,改革自然就會犧牲一些人的利益,而雍正皇帝的改革犧牲的就是讀書人、滿人、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

而這些人正是掌握輿論的一羣人,於是他們就用手中的筆書寫了一段又一段的雍正皇帝的“黑料”。那麼雍正皇帝到底做了什麼事,讓很多人“黑他”呢?

第一條就是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在封建王朝,我們知道有一條衆所周知的潛規則,那就是但凡讀書人考取了功名,那就不需要向國家交稅了。爲什麼這麼做,其實就是爲了籠絡天下的讀書人。

這方法還真管用,讀書人最喫這一套,他們一生的理想,那就是不用納糧。只要好好讀書,總有一天可以入朝爲官,那就不用再交稅納糧了。

所以說自古以來有這麼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爲朝廷的稅收時常都會調整,在加重的時候,很多老百姓都活不下去。可是讀書人心裏有希望啊,而且讀書不錯的人,都已經可以不用交稅了。所以這幫人當然是有優越感的了。

明末以來,許多豪強地主和官員勾結隱瞞土地數額,逃避賦稅,不僅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急劇增大,也對國家的稅收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滿清政權主導中國政權之後,便開始出臺一系列的政策打擊民間縉紳的勢力,前期比較出名的就是康熙朝的“奏銷案”與清丈土地。然而到了康熙皇帝親政以後爲了保持統治的穩定逐漸改變了以往打擊民間縉紳的做法,因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縉紳的某些特權在民間造成了極大的民憤。雍正繼位之後,爲了緩和社會矛盾,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政策,試圖縮小貧富差距。

而雍正皇帝在即位以後,看到了大清王朝其實是外強中乾,國庫空虛,所以他知道已經到了非改革的地步,於是就下達了一個命令,不管是讀書人還是種田的人,全部都要交稅。

這一條命令下來,自然會引起讀書人的反對,他們想自己辛辛苦苦讀書就是爲了不納稅,怎麼到頭來還要納稅呢?尤其是在河南地區的考生罷考事件,差點造就了雍正朝罷考的首例。但是雍正的決心很大,他給各省發佈諭旨:“如再有抗頑生監,即行重參,毋得姑貸”。雍正帝以強有力的手段維護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也使得這一政策免於流於形式,對緩和社會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雖然沒有在實質上改變老百姓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試想一下,讀書人都交稅的話,那麼朝廷就會富有,潛移默化之中,老百姓的小日子自然是要好起來的。

可是那些讀書人,那些士紳心理肯定還是不平衡的,但是他們又不能怎麼樣,所以就用手中的筆不斷地寫雍正的黑料,把他描述成一個性格冷酷,不講情面的一個人。

第二條就是攤丁入畝

古代賦稅之徵主要是田賦、丁銀、徭役。其發展趨勢是,賦役的徵收由人、地並徵,逐漸向地傾斜,人丁逐漸減少,直至後來取消人口稅,完全變爲田賦之徵。

在過去交稅是按照人頭來交,家裏有幾口人,那麼就交多少稅。按照這種方法的話,那麼窮苦的百姓壓根就負擔不起這麼多稅收,而富有的人,就算生再多,也無傷大雅。

這就造成了一個困局,老百姓們不敢生孩子了。而且富有的人,他們通過關係,甚至可以瞞報人口,這可不是一件好事。

康熙時,就有官員看到貧富差異不均的情形,有人提出改革辦法,沒有被康熙帝批准。雍正帝即位後,就面臨這個棘手問題。所以他就推行了攤丁入畝。

攤丁入畝政策對田多者的利益有損害,對窮人有益,無田、少田者負擔減輕,有利於生產發展。國家徵稅有保障,因而有利於國家,是一項“益貧損富利國”的政策。

但是這個政策自然也就得罪了那些大地主階層,這些階層與官僚階層又是來往密切的人,所以他們自然也就會在背後說雍正的壞話了。想想雍正作爲改革者,的確揹負了很多“罵名”,也的確不容易。

所以人們都說,改革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爲其中必然要損害一部分的利益,而那些勇於改革的人,不得不說很有勇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