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这种观念最早起源于宗法制度,尊老爱幼,尊贤敬长不仅是封建统治者提倡的伦理道德,也是很多家族规范家族 规成员的行为准则。古时有所谓三纲五常,其中有一纲为“父为子纲”,意思是,当儿子的要归顺服从无条件孝敬自己的父亲,在社会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孝道在古代特别受到重视,比如汉武帝时期首创察举制,察举做官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孝道。人们的行为都要受观念的影响,历史上因为孝顺留名史册的人不少,例如曾替母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以及刻木供父的丁兰等,他们孝敬父母的行为已化作美谈,做人要孝顺,是中国人内心深处自然遵从的道德规范。

可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迫于现实和生活的压力,一些“不孝”的行为也逐渐显现了出来。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本质上讲,就是一种不孝的表现。小时候得益于父母的精细照料得以健康成长,长大后在父母的辅佐帮助下成家立业,可是随着时间流逝,当孩子长大成人时,父母的容颜却没能挡住岁月的侵袭。他们变老了,身体素质也不如从前了,甚至有的老人还常年生病。

老人生病时做儿女的照顾,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现实生活中却有这样的例子,子女们没有良知没有责任感,对生病的父母弃之不顾。或者有的人,因为忍受不了常年伺候老人的劳累,渐渐耐心被磨平变得不耐烦起来,而且把“久病床前无孝子”当作理所当然。面对这样的情形,心地善良的人们都会觉得难以接受,毕竟照顾父母就是自己的责任,无论如何都需要承担。

现实生活中世间万象,人生百态,面对来自现实生活的压力,有的人放弃了坚守良知,“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种说明。其实连着这句还有下半句,读了同样令人无比寒心,那就是“久穷家里无贤妻”。这句话的意思可以分为两层来理解,其中一层意思是,家里穷困的人很难找到贤惠的妻子,因为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婚嫁时一定会考虑到对方的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物质条件太差,可能娶妻都成问题,更勿论贤妻。

第二层含义是,一个家庭长期贫困,容易导致家庭矛盾多,妻子因此也有可能变得不再贤惠。在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因为女方忍受不了 我贫困而变得势利,但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长期的贫困使生活长期处于困境,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矛盾多一些也是自然的事。而随着矛盾的增多,其实不只女方不“贤”,想必男方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对女子道德规范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求嫁人妇后须对丈夫和婆家恭顺贤惠,一旦不能忍受违反了这些隐形的规则,就会背负舆论和世俗的谴责,这也是为何多把责任归到女子身上的原因。

总之,“久病床前无孝子”也好,“久穷家中无贤妻”也好,都映照了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真实现象,也映照出了一部分人性,生活上的压力难以避免,但无论如何都需要坚守内心的那份良知,压力之下的抉择更难能可贵,现实虽然很残酷,但办法总会比困难多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