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三個訣竅唸佛纔有用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

養正堂開示

【東華禪】

以人爲本,借事煉心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唸佛的目的是什麼

爲什麼現代人唸佛難以成就

爲什麼要念佛?唸佛是不是一種修行方法?如果是,與其他法門相比,是不是最好最快的法門?

在沒有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先談一下古人修習“唸佛”的方法,以及什麼時候開始有唸佛法門,什麼時候開始盛行。

讀過《楞嚴經》的都知道,佛問及修證圓通的方法,二十五位菩薩、大阿羅漢中,就有一位菩薩是修習唸佛法門而證圓通的。而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人修此法門而成就。

那時候修習的唸佛法門,與現代的唸佛法門有沒有區別呢?

古人修習“唸佛”法門,並不是把希望寄託在臨命終時靠阿彌陀佛來接引,而是活着的時候就成就。

爲什麼現在的人都把希望寄託在臨終時,沒有人敢希望活着的時候就成就呢?

東晉時期,曾有半個世紀流行唸佛法門。半個世紀後,在南北朝流行“止觀”法門,也有很多人成就。

數個世紀後,唐朝非常盛行坐禪,200年中成就者非常之多。不僅出家的,在家的也有許多成就者。

三個世紀後,到了九世紀的宋朝,禪宗開始衰落。但大多數修行人還是在修禪,而成就者已寥寥無幾。

正因爲禪宗衰落了,其他法門才相繼興起。這時在西北、西南地區開始流行“喇嘛教”,而在東南、東北、中原這三個漢人集中的區域則很少有喇嘛教。

那麼,漢人在這幾百年中靠什麼方法修行呢?禪宗、淨土宗、天台宗都比較流行。

宋朝以後,修行人逐漸偏重於研究佛學。正如臨濟禪師所預言的:“這個時期(唐朝)過後,將流行乾慧,也就是頭腦的智慧,以後不是落在空上,就是落在有上”。這句話確實未說錯,尤其是出家人表現得更加極端。

落在“空”上的人喜歡清淨,不願意被人打擾。一旦有人打擾,就產生了抱怨,嚴重的還會產生嗔恨。給人的感覺是這個人非常孤僻,不願意與人接觸。實際上是喜歡清淨。

落在“有”上的人則喜歡熱鬧,整天閒不住,不是找人聊天就是找事打發時間。後一類人出家的比較少,在家的多些。

不管哪一類,他們的心態都不對。出家人要能動也能靜,無論身處什麼環境,都要能把握自己的心,不被境轉。

正因爲把握不了自己的心,六根才被六塵所轉。有的人被轉了還覺察不到;有的人覺察到了,馬上通過唸佛、持咒把心拉回來,可是不久又被外境所牽。

爲什麼現在唸佛的人難以成就?既然這個時代流行這個法門,爲什麼成就的人這麼少?

曾有人預言:“末法時代流行唸佛。”如此說來,晉代也曾流行唸佛,是否晉代已是末法時代呢?實際上並不是。

某位大法師講:“到了末法時代,只留一部《阿彌陀經》,學佛的人,人人誦《阿彌陀經》,個個念阿彌陀佛。”

換言之,如果現在只誦《阿彌陀經》,不誦別的經,不就是人爲地把佛法推向了末法?

事實上,無論哪個時代,八萬四千法門一個也不會少,有多少種類型的衆生,就會有多少種法門流傳下來。

被歪解錯修了幾百年的唸佛法門

祖師讓我們唸佛的真正用意

實際上,我最推崇唸佛法門。因爲念佛法門最簡單、最方便、最安全,也最適合各類根器的衆生,可謂三根普被。

可是,現在的人唸佛都不用心,而是用口。有的人給自己規定每天念十萬遍佛號,都是口唸佛號,心在考慮問題。

十萬佛號唸完了,問題也考慮好了,兩不耽誤!哈哈,唸佛真好!

這是幾百年來法師們犯的一個嚴重的錯誤,就像“光頭不一定就是和尚”的道理一樣,表象怎麼能代表實質呢?

過去古人修“淨土法門”是不念佛的,只念“阿彌陀佛”絕對不是淨土法門。

“不夾雜”、“不間斷”,並非永不間斷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而是前面的雜念已斷,後面的雜念未起,中間的空靈明瞭狀態即是“淨念”,即是“不夾雜”。

如果這個“淨念”相續了,即是“不間斷”。正因爲這種“淨念相續”不出現,才雜念不斷。

祖師們出於慈悲,才善巧方便地叫我們不停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否則雜念會一個、兩個、三個……不停地出現。

祖師們是見到衆生的弊病所在,纔開創了這種“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

實際上無論哪個法門,包括天台止觀等,都是爲了把“淨念相續”的境界修出來,或者說爲了讓“覺照”時刻出現。

覺照時刻存在,即是淨念相續,也是莊子講的“坐忘境界”,密宗講的“中脈通了,處於大光明藏中”,都是這種境界。

如果大家不會修淨土法門,修其他法門也不容易。因爲修任何一個法門都要降伏其心。心若降伏了,什麼法門都會用。

現在大家都認爲密宗是最高法門。密宗出現得最晚,最後出現的往往都被認爲是最好的。實際上密宗和道教的修法非常相似,都是從修有爲法入手。

但是很少有人通過修密、修道,最後轉到無爲法上來。因爲他依賴慣了“有爲法”這個柺杖,很難放棄這個柺杖去修“無爲法”。

就像有的人唸佛唸了十年、二十年,一旦不讓他念,他會感到很空虛,必須有個抓得着的東西,纔會覺得有着落、有安全感。

唸佛的人是抓住一句“阿彌陀佛”;密宗是搖着鈴鐺持咒語,或者結手印;禪宗是時刻看着念頭。

如果不做這些,就會妄念一大片。這一大片妄念就把原來產生的一點點清醒覺知的境界衝散了。

爲什麼容易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爲大家所修的一點點清淨的境界是在清淨的環境中修出來的,一旦環境改變,這點清淨的功夫很快就會消失。

所以在靜中修出來的定力是經不起考驗的。也就是說在閉關、住山洞中修出來的定力是不穩固的。

爲什麼祖師們住山洞一段時間後要趕快出來呢?就是爲了藉助洞中修出來的一點清淨,到紅塵中繼續磨練。

這就是:煩惱修在煩惱中,定力修在紅塵中,智慧顯在煩惱中。個別人事越多,越不着急,做起事來越平穩。但大多數人是:事越多,心越亂,做起來茫然不知所措。

現在的人修淨土法門都修錯了,古人是怎麼修淨土法門的呢?

古人修淨土法門,當想到“阿彌陀佛”時,六根都變成了阿彌陀佛的形象,已不是自己在唸阿彌陀佛,而是阿彌陀佛在唸阿彌陀佛。這樣持續下去,阿彌陀佛也不需要念阿彌陀佛了。

所以佛告訴弟子們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也就是遇到大海坐輪船,遇到高山往上爬,遇到平地就開車。

古人蔘訪明師,是好好地跟明師學習,現在的人是越參訪越糊塗。

如果一直跟着一個師父修,還清醒一點;如果跟着兩個、三個師父修,越修越糊塗。爲什麼會這樣呢?沒有智慧,不通達法理。

無論你駕馭哪種工具(法門),都必須迴歸到“淨念相續”,否則絕無可能成就。

通過人爲的方式有時能達到這種境界,但不會持久。例如屏住呼吸(不呼不吸),用心看自己的起心動念,內心清清淨淨,此時非常接近“淨念相續”的境界。

這就是六祖惠能告訴惠明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這時候什麼都不考慮,不回憶過去,不思量未來,當下的狀態就是本來面目。這個狀態能持續下去,就能成就。

處於這種境界中,別人罵你,你知道,但不會破壞你內在的境界。別人叫你喫肉、喝酒,也不會破壞你內在的境界。

處於三摩地中時,根、塵之間斷了聯繫,外界干擾不了內境,六根與六塵已互不起作用。

每一個呼吸,要清清楚楚;每一個腳步,要清清楚楚;每一個起心動念,要清清楚楚。能天天如此,即是處於三摩地中。

沒有達到“我空”,怎麼能達到“法空”?又怎麼能達到“空也空”?

這三個“空”:“我空”是瞬間達到;法空是不緊不慢地達到,剛開始是故意提起,後來是自然提起;“空也空”不易達到,就算偶爾達到了,也難以持久。

(等把前面的廣場推平以後,我就不再帶你們打坐了,而是帶你們走路,每天走兩個小時。我就是在走路的時候捕捉到這種境界的。那時候光着膀子,穿一條短褲,每天要走幾個小時。一天半夜,走着走着,突然空了,沒有我了。接着一股強大的力量與我合爲一體。從此,這種境界再也沒有消失過。

爲什麼唸佛一定要觀想佛

我看你們有幾個人都在打瞌睡了,爲什麼會打瞌睡呢?因爲打坐打錯了,沒有見到佛菩薩,所以要打瞌睡。

爲什麼有的人越打坐越精神、越歡喜呢?因爲他坐對了,見到了佛菩薩。

還有一種人坐在這裏,一直沒有上路。就像我們做事沒有做對一樣,很喫力。

修行與做世間事的道理一樣。尤其是初學者,方法非常重要。會打坐的人不僅腿不會痛,而且越坐越舒服。

如果不會打坐,可以唸佛,但一定要會念。如果唸佛的方法不對,就無法與佛溝通。

唸佛就如同打電話,如果號碼不準確,沒有掌握撥號的方法,就無法與對方接通。如果號碼準確,撥打的方法也掌握了,一打就通。

怎麼唸佛呢?最好把你所念的佛的形象觀想出來。例如大家都喜歡念“阿彌陀佛”,就把阿彌陀佛觀想出來。

就像別人一提到你母親,你腦子裏馬上會出現你母親的形象一樣。

唸佛的人必須做到,一提到佛,腦子裏馬上呈現佛的形象,只有這樣才能與佛感應。

如果突然問你: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你想不起來是什麼樣子,說明你還沒有掌握唸佛的方法。要念佛、憶佛,才能見佛。

也有很多唸佛功夫很高的人,唸佛的時候,頭腦裏沒有任何佛的形象,只有靈明的覺知。

但是,對於剛學佛的人來說,必須記住阿彌陀佛的形象。一提到阿彌陀佛,他的形象馬上出現,不需要想。

在過去,唸佛法門通常是觀與念同時進行。即在唸佛的同時,把佛的形象觀想得非常清晰,剎那間你的心眼看得非常清楚。

拜佛的時候也要觀想。在拜下去頂禮的時候,要觀想我們的雙手託着佛菩薩的雙足,佛光照耀在我們身上,佛菩薩將甘露灑在我們身上。

只有活着的時候與佛溝通了,臨終才能蒙佛接引。

觀佛與唸佛哪個更重要呢?“觀”屬於初步,“念”就很高了。只有頭腦裏有了佛的形象,才能更好地與佛溝通。

當唸佛唸到一心不亂時,連佛的形象也沒有了。通常在唸佛的同時,必須觀佛。

《大乘觀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主要經典,講的就是觀修的方法。

無論採用哪種修行方法,都要觀、念同時下手。例如修禪,要觀世間無常。那麼唸的又是什麼呢?唸的也是生老病死無常。

實際上觀與念在某個階段是同時的,在另一個階段則需分開。因爲觀與念都是通過心在作意。

如果我們在觀佛、唸佛時雜念很多,破壞了畫面和念頭,就要重新觀,重新念。

唸佛念得慢,容易產生雜念;念得快,念念都在唸佛,就不容易產生雜念。如果還有妄想,說明還有多餘的力量,就要加上觀。

就像做事一樣,做簡單的事,腦子還有空考慮別的;做複雜的事,就沒有空再想其他了。

怎樣唸佛才能與佛相應

學“唸佛”不像學其他法門那麼複雜,只須深信不疑,念不間斷,即能成就。學其他法門則需通達許多教理。

唸佛就如同往裝滿苦水的杯子裏不斷地加糖水,直到將苦水轉換成甜水。

也就是不斷地衝淡我們的業障,使它沒有力量現前。尤其是業障重的人,最好每天都念佛。

修行不怕笨,不怕慢,就怕你停下來。因爲修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長期積累。

好多人活了幾十年纔開始學佛、唸佛,頭腦裏收集了很多社會上的事物,再念佛,就很難儲存進去。

怎麼辦呢?只要放鬆身心,提起佛號不放下,自然能把佛的聲音、相貌錄進去。

當唸佛的種子深入八識心田後,就不需要再念了。因爲這時候你的每一個念頭都是佛,其他念頭已經被同化了。

往往真發心唸佛的人,感應特別多。有了感應,不要跟着感應跑,要一直念下去。如果你放棄唸佛,跟着境界跑,境界就會消失。

如果我們唸佛真能唸到一心不亂,那真的是有求必應,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想要什麼,動個念頭就可以達成。一心不亂就能與佛溝通。

今天下午兩位上海來的居士提到怎樣唸佛,怎樣做纔算修淨土法門等問題,問得比較深,而且覺得自己進步不快。

剛纔說到,學佛,起步階段很重要。學世間法都需要人教,何況出世間法?必須有過來人傳授。

有的居士在家裏燒香、唸佛不方便,在心裏唸佛也可以。城市裏住房緊張,設佛堂不方便,那就在自己心裏設一個永久的佛堂,燃一支永不熄滅的心香!

如果喜歡燒香,就觀想腦海中有一支點燃的香,無論走路、幹活、喫飯、睡覺……這支香永遠都燃着,散發着沁人心脾的馨香。

我們常看到一些燒香的人一邊拜佛一邊求,嘴裏不停地念叨。其實你心裏想什麼,佛都知道,不需要你說出來。

尤其是老居士,最好每天早晚各念半個小時的佛。早晨是一天的開始,又休息了一夜,腦子裏雜念比較少,念半個小時的佛,這一天腦子裏都會有佛。

晚上唸佛,睡覺也會念佛。這樣一天一夜都與佛在一起。其實不需要多念,只要專注,早晚各半個小時就夠了。當然,如果你有時間,能多念更好。

有的人用口唸佛,家人不支持。在心中念,誰能知道呢?只要念頭不間斷,佛菩薩一樣知道,不需要你念出聲來。

上了年紀的人最好每天多唸佛,讓頭腦裝滿佛號,不把亂七八糟的雜事裝進去。只有這樣,臨終時才能去佛國。

如果滿腦子兒子、孫子、家庭瑣事,那只有一個結果:還來娑婆世界輪迴。臨終一念決定了我們的去向。

你們會問:修了那麼多年,臨終錯亂了,不就白修了?果真修得好,臨終時怎麼可能錯亂呢?功夫修得好不好,臨終時是最好的檢驗。

每月初一、十五最好喫素,喫素就等於放生。放生還需要錢,喫素很容易做到。

如果在父母生日的時候喫素,就等於爲他們做功德,他們臨終時就會往生到層次較高的地方。

過去很多學佛的人,條件不具足,遇不到師父,見不到佛經佛像。但他們心中天天想着佛菩薩,每天處於道中,也很容易與佛菩薩溝通。

古時候唸佛的人,心中都有一朵盛開的蓮花,每天都生機盎然,永不凋落。

修行人第一要修智慧,第二要修福報,福慧能同時兼修則更好。真正的福報是大智慧,只有具備了智慧,才能成就世間、出世間的事。

爲什麼唸佛要錄入第八識才有用

我們之所以要用功,例如唸佛、誦經、觀想等,就是爲了把這些好的信息錄進第六識,再傳到第七識,進一步儲存到第八識。

在座的有人不懂什麼是第八識,可以暫時把它理解爲倉庫。

刻骨銘心的事物都收藏在第八識裏,毛病習氣也是收藏在第八識裏。

收藏在第八識裏的東西,生生世世都會讓我們受用。不深刻的事物則存在第六識裏,往生後就沒有用了。

平時說佛話,做佛事,就是爲了把佛的信息、佛的形象裝滿阿賴耶識(第八識),把不好的東西從阿賴耶識中擠出去。

如果阿賴耶識中全是佛的信息、佛的形象,臨終必生佛國。

那如何把佛的信息儲存進阿賴耶識呢?只有通過不斷地誦經、唸佛、拜佛、誦咒……把過去輸入的所有不好的信息都擠出去。

修得好不好,從晚上做夢也可以檢驗出來。如果所做的夢與佛無關,絕對不行。因爲做夢是小昏沉、小死亡,臨終是大昏沉、大死亡。

但是,現在學佛的人,一萬個人難得有一個能把唸佛的種子種入八識心田。

這就說明以大家目前學佛的方式,根本無法將學佛的種子種入八識心田。所謂的學佛也只是在培點福報而已,甚至連學佛的“因”都沒有種進去。

你以爲種入八識了,實際上是在第六識,甚至連第六識都沒有進入。

因爲只要進入第六識,就會慢慢滲透到第七識。一旦進入第七識,就可以慢慢進入第八識。

爲什麼很多人聽了開示還是不懂得如何用功呢?那就說明連六識都沒有錄進去。

如果過去聽過的經文、道理,現在回憶不起來,就說明當初沒有錄進去。

現在非常流行“唸佛”,大家沒少投入時間,佛號沒少念,但是根本沒有產生效果。

都是用嘴念,頭腦沒有介入,口裏唸佛,頭腦還在思考問題。單憑口唸,怎麼能留下印象呢?

臨終時,前五識逐漸死去,眼不能看,耳不能聽,口不能講,身不能動,只有意識還在微細地活動,能明白一點點道理。如果生前學佛在第六識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時還有點學佛的影子。

接着第六識也死了,這點學佛的印象也消失了。如果學佛的信息已深入到第七識,別人看你已經死了,但你的第七識還在活動。

再接下來第七識也死了。如果你學佛的滲透力不夠,就到此爲止了。由於平時學佛的力量不夠,未滲透到第八識,這時就會隨着平時的習氣走。

例如平時的習氣是好鬥,就會投胎去做阿修羅;平時的習氣是貪,就會投胎到餓鬼道。

如果遇到明師指導你學佛,你學佛的力量就會滲透到第八識(前七識全部會死去,只有第八識不生不滅),臨終就會被佛的力量牽着走,這時纔是佛來接引你。

實際上,這時根本不需要佛來接引你,你自己就可以到西方淨土。

怎樣唸佛才能錄入第八識

如何才能知道唸佛的力量是否深入到第六、第七、第八識呢?

根據永明延壽禪師所說,真正深入八識中的人,平時做夢都與學佛有關,不會做殺、盜、淫、妄的夢。根據這一點,每個人都可以判斷自己現在學佛的深度。

既然學佛要滲透到第八識,我們怎樣學佛才能使力量滲透到第八識呢?

不要以爲多唸佛、多誦經就有用。就目前大家的現狀,無法往生西方淨土。

就是磕十萬個頭,念十萬聲佛號,誦十萬遍經,燒再多的香,如果心沒有參與,都沒有用。只有心參與了纔有用。

如何纔是心參與了?當一心不亂地念佛,就是心參與了。當燒香的時候一心燒香,沒有惦記別的事,就是心參與了。

如果一心燒香,就不會想:我的錢包放在大殿外了,家裏的自來水管忘記關了沒有?佛友還在門外等着我呢……

只有一心不亂地念佛、禮佛、誦經、打坐、觀想……才能不斷地把學佛的種子收入八識心田,臨終時才能受用。

唸佛時,不僅要把心專注在佛號上,當妄念生起時,還要能覺察到妄念。

如果口裏唸佛,心隨着妄念跑了,根本無法將佛號收入第六識,更不可能進入第八識。

(現代科學證明,人不僅有第六意識,還可能有更深層的意識。總有一天會證明佛教所講的第八識)

人的肉體死亡後,精神是不滅的。生前薰染的,死後都會浮現。如果一個人生前認真學佛,八識中收藏的全是佛的信息。

所謂“不執著”、“過後無痕”,有幾個人能做到?只有開悟的人才能做到。

凡夫都會留下痕跡,臨終時隨着意識的死亡而播放。首先是六識播放,接着是七識播放,最後是八識播放。

基督教講臨終要接受上帝的審判,實際是自己審判自己。

爲什麼禮佛時要右手按在蒲團中間,左手一步到位,然後右手跟上,雙手翻掌,頭磕下去並停留幾秒鐘呢?

有的人禮佛的動作不標準。即便標準,也只是樣子學得像,並不知道這些動作的意思。

翻掌的時候,一定要觀想3~5秒鐘:我們的雙手託着佛足,佛光照在我們身上,甘露灑在我們身上。

一定要觀想,否則禮佛的信息輸入不進第八識。

大家平時念佛時,能否做到不間斷、不夾雜?根本做不到。但足以做到一念純真。

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做到一念純真。當有了這一念純真,完全可以把它滲透到八識心田。

今生能學佛,護持三寶,就說明過去世“一念純真”的種子已種入八識心田。

然而,因爲這一粒種子的力量太微弱了,還是被業力牽着走。什麼叫業力?業力就是習氣。

實際上,學佛也是爲了形成一種習氣。臨終時,哪方面的習氣重,就被哪方面的業力牽着走。正因爲古人懂這個道理,才讓我們多唸佛,多拜佛。

可是一旦成了形式上的唸佛,就把內心無形的唸佛丟了。你看他這樣念,我看你也這樣念,於是大家都這樣念。

就像很多教人打坐,沒有教調姿勢、調呼吸、調意念,而是一代傳一代地教死坐。

於是,你以爲我會,我以爲你會,其實都不會!等有人會了,又不說話了。後進禪堂的跟着先進禪堂的,每天都稀裏糊塗地死坐。

好多居士到了寺廟,見師父坐禪,也學着坐。偶爾問一個師父該怎麼坐,他會告訴你什麼都不要想。可是,對一個剛學坐禪的人做得到嗎?

真正的唸佛,能念、能聽的是一個,聽和念是無法分開的。

當這個“能”一旦出現,就是不念自念。一旦自念,就會二六時中,盡虛空、遍法界都在唸佛。你的心、眼都在唸佛,都是佛的形象。

就好比一個人戴着墨鏡看事物,萬事萬物都會變成墨色;戴着紅色眼鏡,萬事萬物都變成了紅色。

當我們心中充滿了佛,看萬事萬物都是佛;當我們心中充滿了愛,看每一個人都很可愛;當我們心中充滿了是非,看每個人都是是非之人。

唸佛憶佛才能見佛

口唸耳聞心受纔是功夫

爲什麼淨土宗講“唸佛、憶佛,將來才能見佛”?就好比我們念自己的父母,嘴巴在唸,心沒念,是否是真念?反之,嘴不念,心念,這種念力有多大?

真正念佛是用心,而不是用嘴。現在的人唸佛多是用嘴,而不是用心。

因爲遇到的“善知識”都讓他張嘴念,偶爾有一個告訴他用心念,他不習慣,還認爲是錯的,還是張着嘴念。

剛學佛時,心的力量沒有發動,只能用嘴念。時間久了,有的人誤以爲就是用嘴念,不知道如何轉爲心念。

真正的唸佛,必須念念覺知。念每一句佛號時,都要清清楚楚地覺知:此時此地我在唸佛。如果念出聲,只是耳聽得很清楚。如果沒念出聲,整個身心都在唸。

現在大家都在唸佛,可是都是用口唸,而不是用心念。看看“念”字的寫法,“心”字上面一個“今”字,也就是說要用心念。

如果口唸,心不介入,怎麼可能把淨念功夫儲存進阿賴耶識呢?

之所以要“淨念相續”(即淨念不斷),就是爲了把淨念儲存進阿賴耶識。何謂淨念?就是沒有夾雜的念。

如果能保持淨念相續,當下即是,根本不需等到臨終。正因爲大家達不到淨念相續,所以中間纔會產生妄想。

如果“心”發動了,就不用嘴唸了。當心還沒有發動時,最好要發出聲音念:通過舌根發出聲音→耳根將聲音錄進→儲存進阿賴耶識。

如果嘴不出聲,耳根會被外境的雜音所幹擾。就像錄音機錄音時,如果環境太亂,就會錄進雜音一樣。如果沒有雜音,就是一種單純的念。

你念佛是否是“口唸,耳聞,心受”?如果這三者未結合,我可以告訴你,你念佛是沒有用的。

必須“口唸,耳聞,心受”,佛號纔會儲存進阿賴耶識,把過去不好的信息沖淡。

我們的阿賴耶識就像一個裝滿各種味道的水杯,如果我們不斷地往裏面兌糖水,最後杯子裏的水就變成了甜的,其他味道都被沖淡了。

如果唸佛不是三者結合,就如同杯子裏的甜水沒有放夠,是無法將其他味道沖淡的。

如果你現在沒有雜念,我說話的聲音,你會原原本本地錄進去。

就像一臺聲控錄音機,我一開口講話,它馬上就錄進去;我不講了,它馬上就停止錄音。但是大家做不到這一點。

我講話的時候,你的妄念少一些,是因爲我的聲音干擾了你的妄念;我不講的時候,你的妄念又多起來了。

無論你採用哪種方式學佛,貴在感受。如果只是相信,缺乏感受,根本不行。

但是比感受更重要的是理解。爲什麼學佛的人經常問彼此學佛有沒有感應,而不問是否理解呢?

因爲他們認爲感受更重要,理解是其次。所以很多人功夫不上路,就是因爲理上不明。

現在學佛的人拜好多師父,學好多方法,都是爲了學法,而不是學理。

比如買來一部車,沒看說明,坐上去就開,一開就掉到溝裏去了。

所以學佛必須先通達佛理,不要以爲學理會耽誤學佛。就像砍柴之前,你先用十分鐘時間磨刀,看起來比別人晚去了十分鐘,但是由於工具鋒利,並不比先去的人砍得慢。學理不會耽誤修法。

如果念念能覺知,勝過念十萬億佛土的佛號。換句話說,念十萬億佛號,如果不能念念覺知,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又有什麼用呢?

看住自己的心,勝過念十方三世諸佛佛號。看不住自己的心,唸佛僅是種點善因而已。

現在人都是信佛,不是學佛。學佛才能成佛,信佛永遠成不了佛。就像相信自己能發財,但不去做,怎麼能發財呢?

悉達多當時就是學佛,才成了佛。我們學佛就是學習悉達多,學他的悲心、願力。

但是我們現在只能勉強掛靠“信佛公司”,還掛靠不上“學佛公司”。

現在學佛人的誤區是: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爲什麼不相信這是自己的最後一劫、最後一世呢?

爲什麼不把希望寄託在今生,而是寄託在來世呢?剛開始學佛,聽善知識的開示很重要。

“十地頓超無難事,不歷僧祇獲法身”,即使要“三大阿僧祇劫”,一念也可以頓超。禪宗裏有句話:一念超百劫。

信,要真信。修,要實修。

什麼叫真信?對佛教講的生死輪迴、三世因果要深信不疑;對五戒十善更要遵守。

什麼叫實修?把修行落實到生活中,從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

都說修行消業障,業障就是我們的習氣。如果學佛幾年了,習氣一點也沒有減少,智慧也沒有開,說明沒有學好。

當一個人學佛學到很虔誠的時候就能忘我。

只有忘我,才能與道相應,才能感受到天地與我同體,才能感受到什麼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相信是一個層次,理解是一個層次,感受又是一個層次。你現在屬於哪個層次,只有自己知道。

萬行大和尚開示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9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00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16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00年至今,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着普度衆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衆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