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菌

【別名】掃把菌、掃帚菌、刷把蕈、葡萄色珊瑚菌、葡萄狀珊瑚菌、鹿茸菌、雞爪菌。

【食用】爲枝瑚菌科真菌葡萄色頂枝瑚菌的子實體。

【分佈】多生長在無污染的殼鬥科闊葉林地上。野生。我國東北、華北、西南及西藏、臺灣等大部分地區均有廣泛分佈。

【採集】採摘葡萄色頂枝瑚菌的子實體。

【形狀】外生菌根腐生真菌。肉質子實體小,珊瑚狀,中等至大形,高可達40釐米,直徑10~30釐米,從菌柄上分出許多主枝,然後再分較多的叉枝,小枝頂部膨大叉狀,分枝密集,白色帶污黃色,枝端桃紅色至淡紫色。菌肉白色,質脆,受傷不變色,子實層生枝表面。孢子帶黃色,光滑,長橢圓形。擔子棒狀,具4小梗。

【功效】葡萄色頂枝瑚菌味甘,性平。具有和胃降氣,祛風止痙,活血緩中作用。治胃痛,消化不良,風溼,痛風。

【宜忌】白色、豔紫色珊瑚菌品種不宜食用。珊瑚菌內含異性蛋白質,食用蛋類、乳類、海鮮過敏者慎食。

【加工】食用部位爲葡萄色頂枝瑚菌的子實體。夏秋兩季採摘子實體,去雜洗淨,用沸水浸燙一下,將水倒掉。可炒食、做湯、蒸食、煮食、制乾菜。

野生珊瑚菌整體外觀
珊瑚菌多生長在無污染的殼鬥科闊葉林區
珊瑚菌子實體幼體細節外觀
珊瑚菌長可達40釐米、直徑約10~30釐米
珊瑚菌因子實體側面外觀呈珊瑚狀而得名
葡萄色頂枝瑚菌枝端爲桃紅色或淡紫色
葡萄色頂枝瑚菌柄分枝爲白色帶有污黃色
葡萄色頂枝瑚菌叉枝及枝端細節放大外觀
採摘葡萄色頂枝瑚菌子實體做美食
葡萄色頂枝瑚菌菌肉剖面爲白色,不變色
雲南美食—青椒幹炒珊瑚菌,您喫過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