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恭移端敬皇后梓宮於景山觀德殿,致祭如前。

1660年(順治十七年)八月二十二,時年23歲的順治帝爲一位女子的喪儀可謂是費盡心力,不僅令親王以下四品官員以上、一衆公主以及命婦全部親臨泣奠,而且還在五天後(八月二十七)對其梓宮前往景山觀德殿暫安一事進行了空前的調配,命滿洲八旗二三品大員親自抬棺。規格之高,放眼整個清朝,即便皇帝自己的喪儀都未曾有過,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那麼,究竟是誰可以有如此實力會讓順治帝做出此等突破規制之舉?看到此處,對清史稍有研究的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大概,沒錯,她便是在歷史上素有令順治“愛美人不愛江山”之名的一代奇妃——孝獻皇后董鄂氏。

出身名門,秀外慧中

1639年(清崇德四年),董鄂氏生於一戶達官顯貴家中。其父董鄂.鄂碩時任內大臣,而其家族也同很多滿洲大姓一般,皆以地名(東古河)爲部落名,最後漸漸發展成爲姓氏。

之所以說達官顯貴,單單一個任內大臣的鄂碩證明力是遠遠不夠的,其(董鄂氏)高祖父,便是曾經爲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有開國定鼎之功的五大功臣之一——董鄂.何和禮,而其曾祖還是兼具三等公與和碩額駙(娶禮親王代善之女)於一身的董鄂.和碩圖,與愛新覺羅家族可謂是休慼與共親上加親。

隸屬正白旗(上三旗)的董鄂氏,自小便天生麗質、冰雪聰明。在名門世家的薰陶下,豆蔻之齡的她溫婉淑德、儀態端莊。不僅在性格上優人一等,在女紅、文學等才藝方面更是熟稔非常。也正是有此般才貌雙絕,方能使其聞名遐邇,譽滿鄉中。

1656年(順治十三年),年方十八的董鄂氏被詔選入宮,因爲自身的諸多優勢,令年齡相仿的順治帝傾心不已。在此之前,順治帝的後宮當中,已陸續選入十幾位妃嬪,單單皇后就已先後立過兩位(廢后【靜妃】博爾濟吉特氏【1651年八月所立】、孝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1654年六月十六被立】),按照順治帝當時的年齡,其後宮妃嬪數量已不在少數,但始終未發現與自己心意相通、情投意合的那一位,直到董鄂氏的出現。

盡享恩寵,得順治屢破規制

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性資敏慧軌度端和,克佐壼儀,立爲賢妃。爾部查照典禮,擇吉具奏。

二人惺惺相惜,使順治深感董鄂氏就是自己一生的紅顏知己。於是,從董鄂氏進宮的那一天起,便開始了大清史上堪稱奇蹟的榮寵時代。進宮後不久,在八月二十二這一天,董鄂氏被破例封爲賢妃,這是順治初年改革后妃制度之後的首次大膽嘗試,之所以這麼說,原因無他,若放在之前,除了皇后,即使女子的出身再高貴,初入宮時的位分斷然不會太高,何況還是有封號的位分,順治賜董鄂氏以“”,贊其“性資敏慧,克佐壼儀”,寵愛之情溢於言表。

本月二十八日又奉聖母皇太后諭,式稽古制,中宮之次,有皇貴妃首襄內治,因慎加簡擇。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應立爲皇貴妃。爾部即查照典禮,於十二月初六日吉期,行冊封禮。

當然,凡后妃冊封典禮,一封一冊方可算儀式完成。可順治還未等禮部擇吉派正副使攜諭正式行冊立禮,便於九月二十八這一天,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爲由,頒佈晉封董鄂氏爲皇貴妃。要知道,在當時的後宮中,皇貴妃之位被稱爲“中宮之次,首襄內治”,是僅此皇后的所在,而此時距離董鄂氏被封賢妃僅僅過去了35天而已,就是算上其入宮的時日(八月,具體日期待考),也最多不超過兩個月,即使放眼整個清朝,入宮一月有餘的時間即可躋身皇貴妃之位,升遷之快極爲罕見。當然,在每次晉封時,順治帝都會“奉聖母皇太后諭”,但歸根結底,這只是晉封后妃的固定格式(如有皇太后,必須奉皇太后之慈諭),論及兩人的感情深厚,此舉定當順治一人之力所促成。

1657年(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丑時(凌晨1—3點),時爲皇貴妃的董鄂氏在承乾宮爲順治帝誕下一位皇子,令順治龍心大悅。雖然按照排行,此子應排在第四位,但在順治眼中卻視之爲嫡子一般,曾經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稱其爲“朕之第一子”、“朕之嫡子”,足以證明對這位皇四子的格外重視,只可惜,這位皇子還未來得及序齒命名,便於次年正月二十四夭折,在世僅104天。

甲子,上以皇子生甫四月而薨。悼之,追封爲和碩榮親王。

愛子的薨逝,令順治痛心不已,於是爲其置辦了超越以往的喪儀:1、爲了安撫同樣陷入悲慟的愛妃董鄂氏,順治破例追封此子爲和碩榮親王;2、命堪輿能人在黃花山精心卜擇到一處吉壤福地,爲愛子營修了一座單獨的園寢;3、親自爲其撰寫墓誌,在墓誌當中亦稱此子爲“朕之嫡子”。

以上種種,在有清一代可謂空前絕後。一方面顯示順治確實對此子鍾愛有加,而另一方面更映襯出他因愛妃董鄂氏而顯露出的愛屋及烏。雖然自己心中萬分悲痛,但他爲了撫慰董鄂氏,不惜做出上述破格之舉,在歷代皇帝當中,癡情程度當屬上乘,但可惜的是,身體素來羸弱的董鄂氏,經歷喪子之痛再也回天乏術,於1660年(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香消玉殞於承乾宮,年僅22歲。

愛子、愛妃的接連去世,令順治帝也逐漸走向崩潰的邊緣,甚至一度產生脫離塵世皈依佛門的念頭,最終還是在孝莊太后以及衆臣的苦勸之下方纔作罷。冷靜下來的順治帝,爲愛妃同樣辦了一場超越規制的喪儀。

己酉,以追封皇貴妃董鄂氏爲皇后,告祭奉先殿。是日,追封皇貴妃董鄂氏爲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錫之冊寶。

八月二十二,順治頒諭追封董鄂氏爲皇后,並且賜諡爲“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不僅令親王百官齊聚哭奠,如有未盡哀慼者,還要嚴加議處;八月二十七暫安觀德殿,破例令二三品滿洲大臣抬棺;按照祖制,皇帝如遇國喪,御批應硃筆轉藍,但時效爲二十七天,等同“二十七日除服”之意,但爲了表達對愛妃的無盡哀思,順治竟然直到十二月中旬方改回硃批,時間長達四月之久,聞所未聞;命大學士金之俊爲董鄂氏作傳,著胡兆龍、王熙等人爲愛妃作語錄合集,自己更是親自爲之撰寫《孝獻皇后行狀》,洋洋灑灑四千餘字,字字珠璣,句句含情。

夫君崩逝,人生逆轉,身後備受冷遇

董鄂氏生前的音容笑貌,溫婉賢淑,無時不刻出現在順治帝的腦海和心中,痛斷肝腸的他也於138天后(1661年【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鬱鬱而終,年僅24歲。

雖然在董鄂氏生前,在各個方面都受到順治帝的超前恩寵,即使在其去世之後,順治生前也爲其屢破規制,但當順治剛剛去世,董鄂氏的身後際遇卻發生了360度大逆轉,而成爲導火索的,竟然是來自順治自己所擬的遺詔。

端敬皇后於皇太后克盡孝道,輔佐朕躬,內政聿修,朕仰奉慈綸,追念賢淑,喪祭典禮概從優厚,然不能以禮止情,諸事太過,豈濫不經,是朕之罪一也。

在遺詔當中,順治帝歲自己18年來的在位生涯進行了深刻反省,之所以說是反省,因爲在這份遺詔當中,共列出自己所犯的14件罪狀,故與其說是遺詔,不如說是“罪己詔”。就在順治“躬身自省”的字裏行間,第十條便是“孝獻之喪葬典禮過從優厚,未能以禮止情,諸事逾濫不經”,簡而言之,就是說對於自己生前爲董鄂氏所操辦的喪儀,太過逾制優厚,未能考慮周全。

但細細思之,此舉與順治本人的性格還有對董鄂氏的寵愛是格格不入的,論性格,順治可以不顧所有人的反對,毅然廢掉自己的正宮嫡後,開創清朝廢后之先例;論寵愛,順治對董鄂氏之情有目共睹,從每一個細節都可明顯體現孝獻即爲順治最愛之人,癡情至此,順治又豈會做出破格之舉又躬身自省。所以,綜合看來,順治帝的這份遺詔,八成不是本人之意,乃爲孝莊太后令人代筆。

雖然對遺詔存疑,但它還是如期公示於衆,而董鄂氏也因此開始面臨諸多冷遇。

一、不升祔太廟不繫帝廟諡,神牌不與皇帝同奉一閣,成清代之孤例。

所謂廟諡,全稱廟第諡號,指的便是皇帝神牌在太廟供奉之後所擬的專用稱號。順治帝的廟諡爲“”,按照成憲,同朝的皇后理應附帝廟諡,即董鄂氏應稱爲“孝獻章皇后”,但可惜的是,在順治去世後,她並未系“章”字廟諡。

神牌升祔太廟,是作爲一個皇后是否得歷代所認可的重要指標,而由於董鄂氏並未系帝廟諡,其神牌自然也就無法升祔於太廟神龕之上,只能供奉於孝陵的隆恩殿之中。這在整個清朝,27位皇后當中,是唯一的一例

即便如此,在孝陵隆恩殿之中供奉的董鄂氏神牌,其位置亦有所區別對待。按例,皇后神牌應當同皇帝的一同供奉在隆恩殿中暖閣之中,以顯示其尊貴之身。但在孝陵的中暖閣之中,僅供奉有順治帝自己的神牌,而董鄂氏,被屈居於西暖閣之中,但西暖閣按例是供奉皇貴妃神牌之地。顯而易見,朝中的態度,還是將董鄂氏按其生前的皇貴妃之位等同看待。

二、諡號僅有12字,且累世不加,未曾享有推恩外戚之權。

按照成憲,清代皇后之諡號,經累世皇帝累加(一般爲三代),最終長度以16字爲宜,不再另行添加。然而董鄂氏的諡號,卻僅有12字,而且還是當時順治帝生前一次性所擬,後世皇帝未再行累加之責,孝獻因此成爲清代諡號字數最少的皇后。

按照清朝初年對追贈皇后一事的延伸規定,妃嬪被追封皇后之位,其家族理應享有推恩之權,尤其是皇后的生父,按例需直接晉升爲一等承恩公之爵。而董鄂.鄂碩作爲皇后生身之父,卻僅在女兒被封皇貴妃之時被加封三等伯(尚不如侯爵),當然,這還是順治帝自己做出的決定。而順治去世之後,鄂碩最應被推恩之時,卻不了了之,化爲泡影。

三、喪儀記錄未列會典之中,後世祭祀規格被降。

作爲詳細記載帝后喪儀記錄的集大成者,《大清會典事例》當中,卻獨獨將孝獻皇后喪儀排除在外,未曾有隻言片語,其意不言而喻,在皇室眼中,董鄂氏之喪禮不能作爲後世理應效法之表率,故單獨摒棄之外,亦成27位皇后之中的孤例。

從1736年(乾隆元年)所定之規,自本朝(乾隆朝)開始,對原屬小祭的歷代皇后忌辰致祭之禮,全部升格爲大祭,由皇帝御批最信任之王公大臣前往恭祭。雖說範圍囊括全部皇后,但唯獨董鄂氏被單獨劃了出來,不僅仍行小祭,而且不需要遣官致祭,只由守陵大臣代爲致祭,等級規格上明顯低於同級別的其餘皇后。

三大成因淺析,緣何被迫遭受不公境遇

若論董鄂氏之性格,溫婉淑德平易近人,既未恃寵而驕也未乾預朝政,順治帝正是看中她既有姣好的面容又謙恭有禮、通達賢明,方對其恩寵備至。但就是這樣近乎完人的一位女子,卻在順治帝去世之後,從寵冠後宮跌至備受冷遇,究其根本,還是受到祖制、成例等因素所帶來的強大阻力:

首先,違反了滿蒙聯姻之成例。

從後金時期開始,便有“滿蒙一家親”的傳統,而爲了加強滿蒙聯盟的永固之好,聯姻便成爲不二良策。歷代皇帝后宮蒙古族女子佔很大比例,此現象在清朝初期尤爲顯著,而且蒙古妃嬪的位分整體上還非常高。著名的皇太極“五宮佳麗”,無一例外皆爲蒙古女子,就是順治帝自己的後宮,也有五位是蒙古女子,其中還包括兩位皇后,但只可惜,順治帝對這幾位沒有半分興趣,原配嫡後因善妒被自己毅然廢掉,而繼立的皇后因董鄂氏的出現,象徵中宮箋表之權幾經廢立,甚至險些步姑姑(廢后)的後塵。

所以,在如此形勢之下入宮且晉升神速的董鄂氏,便被迫成爲滿蒙聯姻規制之下的阻力、眼中釘,尤其對於博爾濟吉特氏一族來說,更是感受到壓力所在。所以,但就這一點來說,也就可以理解順治帝遺詔當中爲何會點出“孝獻喪儀過於優厚”的自省之詞,實則更像是他人代筆而就。

其次,備受寵愛的同時,反而被迫悖於祖製成憲。

順治對董鄂氏的寵愛,可謂羨煞旁人,但順治也無形中爲此作出許多出格之舉,屢破規制的同時,卻也讓宗族認爲他視祖製爲兒戲。

諸如前文所說到的封百日嬰兒爲親王,且爲其單獨建豪華園寢,親自篆刻墓誌;令滿洲貴族爲愛妃抬棺盡孝,險些衝動令30餘人行殉葬之事,雖然順治藉此表達了對董鄂氏的寵愛如斯,但他卻並未考慮到祖制對於一個封建王朝尤其是皇室宗親心中的重要性,他的任性令宗親大臣表面不能對他有什麼怨言,但心裏卻積累下不滿之情,長而久之,尤其在順治帝去世之後,情緒得到了瞬間爆發,最終導致已不再享有順治保護的董鄂氏,身後遭受一系列不公之冷遇。

再者,強行封后是根本之因。

按清例,能母儀天下之人(包含追封),只有五種類型可以勝任:1、皇帝若幼年即位,則其成年大婚所冊之人可爲正宮之主;2、皇帝繼位前已成家,則其嫡福晉(髮妻)可尊皇后之位;3、皇帝在位時期,嫡後早亡,繼立之後亦可;4、雖然未在生前被立後,但作爲嗣皇帝生母者,母憑子貴亦可晉尊後位;5、既非生母,也非嫡繼後,但對嗣皇帝有撫育盛恩,也可依嗣皇帝之意酌情晉尊。

細觀以上五種類型,孝獻皇后無一中選。她既非順治帝嫡繼後,也非嗣皇帝(康熙)生母,更無對嗣皇帝有撫育之恩,單單性格上適合母儀天下是萬萬不行的。故她被追尊爲皇后,完全是順治帝一人寵愛之下的獨斷之舉。所以,董鄂氏的皇后之名分,在清朝皇室眼中,自然名不正言不順,這是她之所以備受冷遇的根本原因。

史海君說:

才貌雙全溫婉淑德的孝獻皇后董鄂氏,生前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令人羨慕無比,未曾想身後卻因三大成因遭受諸多冷遇,亦爲世人所嘆息。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佳人已逝,身後榮辱對於她來說,並沒有任何實際性的影響。在她的心中,只會有4年來順治對其如何恩愛、甜蜜的記憶,相對於靜妃(順治廢后)以及孝惠皇后來說,實乃幸運之至,更遑論一生都難得面見聖容之人數不勝數、只能孤獨終老無名無分,董鄂氏能最終可葬入孝陵地宮長伴順治身側,亦屬圓滿,不留遺恨。

參考資料:

《清皇室四譜》

《陵寢易知》

《昌瑞山萬年統志》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世祖章皇帝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

趙爾巽《清史稿.世祖本紀》、《清史稿.聖祖本紀》、《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傳一》

版權註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