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索维茨攻坚战,虽然不是一战当中唯一的一场毒气战,但或许是一战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毒气攻坚战。鉴于一战中,交战各方无节制地使用毒气一事,《日内瓦议定书》做出了明确规定,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的作战方法和方式。该条国际法则在1928年2月8日正式实施。

虽然有了明文规定,但在随后爆发的二战当中,使用毒气事件还是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冷战,更是将人类推向了核战的深渊。虽然随后的国际社会又接连在1961年、1975年和1992年接连推出了三条国际公约,进一步地关闭了使用核武化武细菌病毒战这个潘多拉盒子,但是各国还是因应局势,保留了防化部队。1986年的一声巨响,则让防化部队的职能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战场转向了救灾!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在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这些辐射尘涵盖了大面积区域。更严重的是,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

4月27日早晨,苏军化学兵司令皮卡洛夫将军也率核防护部队乘直升机飞抵事故现场。此时,苏军基辅军区下辖的十几个作战师已经全员待命。苏联军队先后有24万人参加了切尔诺贝利事故现场的抢险工作。而在事故的核心现场就有1万多名苏联军人,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忘我地努力工作,最终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防化部队更是在这次抢险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据事后统计,苏联军方在切尔诺贝利的救援行动中一共投入了2500辆以上军用装甲车、运输车、推土机、油罐车、消防车和救护车,这些车辆随后因为沾染了辐射而全部报废。整个切尔诺贝利事故中因为核沾染被抛弃的军用车辆和设备,以及因放射性死亡和伤病的人员,这基本上相当于损失了一个齐装满员的摩步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