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评论韩信说:“假如让韩信学习君臣之道,谦虚礼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矜持自己的才能,情况大概就不同了!他对汉家的功勋,可以与周公、召公、太公吕尚等人相比,后代也就可以享有祭祀了!他不去这样做,反而在天下已定之时,图谋叛逆,被斩灭宗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司马光和司马迁对于韩信的功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单凭功劳而论,韩信可以与周公、召公、太公吕尚等人相比;萧何、张良、陈平、周勃等人都是大功臣,他们都善始善终,由此可见,刘邦并不是朱元璋那样刻薄寡恩之人,《资治通鉴》对刘邦一些事迹的记载,也可以看到刘邦是一个处事厚道的老头,韩信年纪轻轻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与他身上的这2个性格缺陷有关:

一、自以为是:口无遮拦,嘴比脑子快

《资治通鉴》汉纪三,公元前201年(韩信死于公元前196年)

楚王韩信闻听这个消息后,自己颇为疑心害怕,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有人劝韩信说:“杀了钟离昧去谒见皇上,皇上必定欢喜,如此就不会有什么祸患了。”韩信听从了他的建议。十二月,高帝在陈地会见诸侯,韩信提着钟离昧的头颅拜见高帝。高帝即命武士将韩信捆绑起来,装载到随皇帝车驾出行的副车上。韩信说:“果然如同人们所说:‘狡猾的兔子死了,奔跑的猎狗就遭煮杀;高飞的鸟儿没了,优良的弓箭就被收藏;敌对的国家攻破了,谋臣就要灭亡。’如今天下已经平定,我本来就应当被煮杀了!”高帝说:“有人告发你谋反。”随即用镣铐枷锁锁住韩信而归,接着大赦天下。高帝归还,到了洛陽,就赦免了韩信,封他为淮陰侯。韩信知道汉王刘邦害怕并厌恶他的才能,于是就多次声称有病,不参加朝见和随侍出行。平日在家总是闷闷不乐,为与绛侯周勃、将军灌婴这样的人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去拜访将军樊哙。樊哙用跪拜的礼节送迎,口称臣子,说道:“大王竟肯光临我这里!”韩信出门后,讪笑着说:“我活着竟然要和樊哙等人为伍了!”皇上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议论将领们能带多少兵。高帝问道:“像我这个样能率领多少兵呀?”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兵。”高帝说:“对你来说怎样呢?”韩信道:“我是越多越好啊。”高帝笑着说:“越多越好,为什么却被我捉住了呀?”韩信说:“陛下虽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所以被陛下逮住的原因了。何况陛下的才能,是人们所说的‘此为上天赐予的,而不是人力能够取得的’啊。”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刘邦设计抓了韩信,韩信还没有搞清楚情况就开始大骂:“果若人言:‘狡免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话说要骂人也要先搞清楚情况吧,真是个年轻人。樊哙是刘邦的妹夫,韩信既然闲的蛋疼跑去拜访樊哙,樊哙对他也是毕恭毕敬,他居然留下一句侮辱人的话就走了,“生乃与哙等为伍!”,这哪是拜访,完全是拿樊哙来撒气的。公元前202年(韩信被抓前一年)刘邦曾在群臣面前说过这样一句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刘邦说这样的话即是事实,也是通过表现谦虚来收买人心;韩信被抓后和刘邦闲谈,韩信的回答和刘邦之前所言大概意思也一样;但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意思就变了,领导说自己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下属们的帮助,这是谦虚之词;而下属说领导的成就完全靠他的帮助,我韩信有多少兵都可以带,你刘邦是将将之人,依靠我就行了,领导离开他狗屁都不是,这话说出来就非常没脑子。

临死时,还要拉蒯彻这个真正忠实于他的人给他陪葬,韩信死后,刘邦就派人抓了蒯彻,幸好蒯彻脑瓜子灵活、嘴巴子利索才侥幸逃生,由此可见,和口无遮拦的人做朋友都没有好下场。

二、精于算计的自私:野心要有、私心也不能完全消灭,但表现的明目张胆就是愚蠢:

《资治通鉴》公元前203年【韩信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且它的南边又临近楚国。请让我暂时代理齐王去镇抚齐国。”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即大发雷霆,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朝思暮想地盼你来协助我,你却想要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连忙暗踩汉王的脚,接着就凑到他的耳边低声说:“汉军目前正处在不利的形势中,哪能禁止韩信擅自称王啊!倒不如就趁势立他为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自行镇守齐国。不然的话,就可能会发生兵变。”汉王这时也醒悟过来,乘机又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国,要做就做正式的君王,何必要当个代理国王呢!”春季,二月,汉王即派张良带着印信去封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去攻打楚军。《资治通鉴》公元前202年【冬季,十月,汉王刘邦追击项羽到达固陵,与齐王韩信、魏国的相国彭越约定日期合击楚军。但是韩信、彭越的军队没有来,楚军攻打汉军,大败了汉军。汉王于是重又坚固营垒加强防守,并对张良说:“诸侯不遵守信约,怎么办啊?”张良答道:“楚军即将被打败,而韩信、彭越二人没有分得确定的领地,因此他们不应约前来会合,原来是应当的。君王您如果能与他们一起共分天下,就可以立即把他们召来。齐王韩信的封立,并不是您的本意,韩信自己也不放心。彭越本来平定了梁地,当初您为了魏豹的缘故,封彭越为魏国相国。而今魏豹已死,彭越也想自己称王,但您却不早作决定。现在,您可以把从睢陽以北到城的地区都封给彭越,把从陈县以东到沿海地区的区域划给韩信。韩信的家乡在楚地,他的意思也是想要重新得到自己故乡的土地。您如果能拿出以上地区许给他们两人,让他们各自为自己的利益而战,那么楚国就很容易攻破了。”汉王听从了这一建议。于是韩信、彭越都率军前来。

古代就是某些乱臣贼子篡位也要玩一下再三推让的把戏,而韩信做为刘邦的臣子,刘邦多次受困韩信不但不去救援,反而乘机要挟刘邦,先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后面又要挟刘邦把楚国的土地封给他,意思很明显,你刘邦出价合适就去救援你,不合适就免谈;可见,韩信是一个非常精于算计的人,精于权谋的张良则是一眼看穿韩信的心思(没有张良的分析,刘邦还真不敢相信韩信是这样的人),韩信虽然他没有听蒯彻的话和刘邦撕破脸,但他心里并不信任刘邦,‘狡免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韩信能够在和刘邦第一次决裂时说出这句话,可以看到他比一般人不知道要精明多少倍,有人说韩信最后遭难是轻信了刘邦没听蒯彻建议这也是无稽之谈。韩信能够听从蒯彻建议不顾外交官郦食其死活,违抗上级命令,冒死攻打齐国,因为这样做韩信也认为可以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韩信最后没有听从蒯彻的建议,必有其他难以启齿的隐情,对于韩信这样精于算计的权谋家来说,他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无利不起早的人。我们很容易理解当时韩信的处境,他绝对是不可能帮助项羽的(项羽的铁哥们英布都叛变了,谁还帮项羽那就是脑子进水了),蒯彻也给韩信说明了,对他最有利的是和刘邦撕破脸割据一方“三足鼎立”,然而,让一个大企业的高管拿着手中现有的资源去创业,这其中存在很大的风险。韩信当初在暴力威胁下能够钻人裤裆,可以看出他从性格上缺少铤而走险的魄力,另外,韩信是穷苦出身,从我对身边一些人的了解,穷苦出身的人更注重眼前的实际利益,他们拥有的越多越贪婪,但同时又胆小如鼠。

韩信面对刘邦总是表现出既不信任(总想壮大自己的实力来抗衡)又害怕的心理(刘邦抓他之前他已经识破了,但还是拿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请罪),畏首畏尾、犹豫不决,忐忑不安,总能被刘邦抓住性格上的弱点玩弄于股掌之间,刘邦后面只是抓了韩信,并没有杀害韩信,也有可能在刘邦看来韩信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放在眼皮子底下好控制,又感念他有那么大的功劳,吕后早有篡权的心思,韩信对吕后的妹夫是那种态度,吕后杀掉韩信也是迟早的事,至于史书2次记录韩信谋反,真假难辨。

微信公众号:官场智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