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金榜题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甚至有的人一生都在追逐,尤其是寒门子弟,因为这可能是他们唯一能走上仕途改变命运的道路,而且还能光宗耀祖。然而,严苛的科举制下,层层关卡,能成功的人却少之又少。比如清朝曾国藩,他的父亲考了17次,在43岁才中了秀才,而他自己也考了七次才中了进士。所以说状元是十分来之不易的。

就连整个明朝历经276年,也才出了90个状元,可见当时考状元要比考清华北大难得多,不过这也足见它的珍贵之处,尤其是在建国初期,急需人才的情况下。

然而,幸福有时候来得快去得也快。正如朱元璋时期的一位状元,好不容易金榜题名,正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却被处以车裂之刑,而此时距离他当上状元才20天。按理说,能考上状元的都是人中翘楚,皇帝应该很爱惜才对,为何却要处死他?还是用极其残酷的刑法。

喜中状元

这个倒霉的状元就是陈安,出生于福建,天性聪颖,年少时便能诗善文,与林鸿、陈仲完等九人并称为“闽南十才子”。1397年(洪武三十二年)他参加科举,很幸运地成为了朱元璋钦点的第6位状元。很快,陈安就被朝廷任命为翰林院修撰。

陈安高兴地辗转反侧,第一时间写信告诉了父母,然而还未等他骄傲的回乡报喜,一场厄运悄然地向他袭来,喜事最终演变成了一桩悲剧。

南北榜案

就在陈安中状元的这一年,一共有52名进士。本是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就因为这52名进士全是南方人,没有一名北方人入榜,再加上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所以引起了长江以北的考生不满,怀疑有徇私舞弊的行为,否则北方众多考生怎么会全军覆没。

其实,在古代很多朝代,南方考生一般都比北方多得多,所以自然南方的状元也比北方多一些。比如北宋时期,中进士的有9630人,然其中北方人只有区区400多人,还不到百分之十。而整个明朝,出了不到100个状元,北方人也仅只有11个。所以说,南方状元多并不算稀奇的事。

然而,这一年的榜单被南方人霸屏,却引起北方文人的集体不满,于是爆发了“南北榜案”。他们纷纷上诉告状,坚持要朝廷给一个说法。不料,这件事情经过发酵后,愈演愈烈,最终还惊动了朱元璋,在加上朝中的北方大臣也开始为北方考生说话,于是朱元璋就成立了调查小组严查。不巧的是,这调查小组中的12人,其中就有新科状元陈安。

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动杀心,只是想尽快平息来自这场考生的愤怒,所以就让主考官们重新阅卷,哪怕再录取几个北方考生也是可以的。这样一来,对北方文人有了交代,对朝廷的影响也不大,更不会难堪。

然而,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这几个调查小组的人也是南方的,为了证明当初没有判错,故意将北方考生中最差的卷子交了上去。可是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的这种小聪明还是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本来就是草根出身,平生最讨厌官场舞弊行为,当他得知后,顿时怒火冲天,动了杀心。

于是主考官连同调查小组的人,有的被发配,有的被处死,而陈安自然也难逃厄运,不仅除名,还被朱元璋车裂而死。可谓是人生无常,陈安前一天还笑口常开,后一天就被车裂而亡,不知道他临死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

小结

南北榜案最终以朱元璋重新录取了61名北方考生而终结。此事件后,科举制度的录取标准也被分成了南北政策,不再进行全国统一划线。或许有人会说朱元璋太小题大做了,但是作为一代枭雄,从血海中踏过来,目的很明确,笼络北方士族。

如果朱元璋一开始成立调查小组时,就明确下令再录取几个北方的考生,说不定就不会发生这场血案了。只可惜自古圣意最是难猜,陈安他们也没能领会其中含义,还耍小聪明,最终导致身死名灭。或许有人会说他很冤,其实朱元璋这么做不仅是为了给北方考生一个交代,更是为了震慑,为防以后再出现这样的事情。要成功必有牺牲,只不过不幸的是陈安成了这个牺牲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