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2020上半年疫情的衝擊,國內外資本市場黑天鵝頻發,宏觀經濟環境風雲變幻。微觀行業和個體公司在疫情特殊時期的陰雲籠罩之下,仍然或快或慢走上了復甦之路。

近期,新消費服務平臺、金融科技行業老牌頭部公司樂信公佈了2020Q1財報。樂信一季度營收爲2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40.85%;淨虧損6.78億(去年同期爲淨利潤4.24億);非美國會計準則下(Non-GAAP)下,調整後淨虧損爲人民幣5.96億元(去年同期淨利潤爲人民幣4.64億元)。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樂信上市以來交出的一份“最差”財報。但抽絲剝繭,在分析其財務上的虧損成因、疫情的特殊影響、公司的運營數據及用戶增長之後,我們認爲,這份財報顯示了樂信具有較強的逆週期抗風險能力,預計Q2將迎來強勁復甦,疫情之後其價值將更加凸顯。

最新的消息是,樂信有望成爲繼續京東、網易等迴歸港交所上市的又一家中概股公司。

6月4日,樂信財報發佈後的業績交流會上,樂信CEO肖文傑在回答分析師提問時表示,樂信本身是22傢俱備香港上市資格的公司之一,也在研究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可能性。在必要的時候,爲了保護投資者和股東利益,樂信會繼續評估當前局勢並認真考慮,在合適的時機在香港二次上市。但他並未就此披露更多的細節。

(一) 金融服務收入仍舊高速增長

樂信是國內領先的新消費服務平臺,致力於用新技術服務新消費人羣,截至2019年底,樂信用戶數達到7330萬。

下面我們就展開分析樂信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業績表現。

收入。財報顯示,2020Q1樂信營業總收入25億元,其中金融服務收入20億元,同比增長80.2%;在金融服務中的貸款手續費及服務費收入達到了10.5億元,同比增長33.6%。

我們尤其注意到,在今年一季度疫情重創之下,經濟幾乎停擺,但樂信的金融服務收入仍舊保持了穩健且高速的增長,同比80.2%的增速要遠高於上市以來的任何一個季度(去年這部分業務Q1-Q4的同比增速分別爲:23.9%、8.1%、76%和51%)。

從樂信的財報可以看到,金融服務收入已經成爲這家公司業績穩定的“基石”。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跟樂信此前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和佈局是密不可分的。就如肖文傑所說,樂信秉持着長期主義價值觀,對技術研發及營銷持續投入,打通線上線下的新消費平臺戰略持續發力。

成本和費用情況。(1)銷售成本從2019年第一季度的6.28億元人民幣下降至4.8億元人民幣,降幅爲23.5%,這與網上直銷收入的下降是一致的(2)加工和服務成本從2019年Q1

的1.17億元人民幣增至3.13元人民幣,增長168%。這一增長主要是由於第三方費用增加所導致的,如擔保公司和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人事相關費用的增加。

銷售和營銷費用,從2019Q1的1.95億增至2020Q1的2.44億,同比增長24.9%。研發費用由2019Q1的9380萬元增長34.5%,達到2020Q1的1.26億元,這一增長主要是由於工資和與人事有關的費用和股份制薪酬費用增加導致的。另外,2020Q1的綜合管理費用同比增長25.6%至1.1億,去年同期數據爲8720萬元。

下圖展示了樂信費用的分佈情況。從環比情況可以看出,跟2019Q3及Q4相比,今年一季度,樂信在銷售和營銷費用上進行了控制和優化,2.44億的費用支出低於上兩個季度單季費用的50%,整體費用控制情況較爲良好。

毛利潤。財報顯示,2020Q1毛利潤1.67億元,同比下降了76.7%;淨虧損爲6.78億元人民幣,而2019年第一季度爲淨收入4.24億元人民幣。

爲何樂信的收入情況穩健,且費用控制情況也較爲良好,利潤卻出現了大幅下滑?仔細閱讀公司財報不難看出,樂信的虧損是由於在新的會計準則的要求之下,業務前期就計提了大額撥備所導致的,再疊加疫情對宏觀經濟和公司業務的影響,綜合作用之下造成了Q1的虧損,就不難理解了。

在疫情期間,樂信加大用戶補貼及商戶補貼,減免各項息費、服務費3.4億元;社會捐助及與政府一起發放消費券等共計支出5000萬;此外,基於穩健經營原則,額外增加疫情特殊專項撥備9億元,致一季度虧損6.78億元(毛利1.67億元)。

具體來看,今年第一季度樂信計提了大額撥備,新準則要求公司按照金融工具整個資產壽命期限評估可能產生的信用風險和減值可能,費用中多出“或有負債壞賬準備金額”,並在業務發生第一天從利潤中全額扣除。簡單的說是把原來放在後面的“可能風險”提前消化了。

對信用損失準備進行計提,也叫計提撥備,是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在會計處理上的常規操作,將貸款的未來預期可能會出現的損失,事先在會計報表中反應,體現了穩健和審慎經營的原則,同時也能更真實的反應企業的經營水平和資產質量。

以此前剛公佈財報的360金融爲例,按照新會計準則,360金融淨利潤1.83億元,而在舊準則下實際經營利潤爲8.6億元左右。

這就是在新舊會計準則之下,收入和信用損失確認的記賬時點改變了,對公司的財務數據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而對樂信而言,在Q1已經計提了足額的撥備,說明風險已經在報表中充分的反應,公司在未來逆週期的抗風險能力會更爲強勁。

(二)運營數據亮眼

財報還顯示,在一季度,樂信的運營數據也頗具亮點。

在資產規模上,平臺促成借款金額341億元,同比增長69.5%,超過此前320億元的目標預期。

截至3月31日,貸款未償本金餘額合計達到58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7.2%。這部分是樂信的生息資產。可以看到,貸款餘額仍舊維持在較高水平。

財報還顯示,在一季度,貸款的加權平均期限爲10.7個月,貸款的年化利率爲27.1%;截至2020年3月31日,90天+拖欠率爲2.57%。顯示出樂信仍舊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

再來看下用戶情況。一季度,不懼疫情衝擊,樂信用戶增長情況喜人。財報數據,截至一季度,樂信註冊用戶數突破8000萬達8420萬,同比增長99.7%,註冊用戶數和增長速度均創下歷史新高。這部分人羣中,達到放款標準的用戶有2070萬人,同比增長78.9%。另外,使用了貸款產品的活躍用戶達到640萬,同比增長99.1%,這部分中新用戶96.5萬人,同比增長30.7%。

肖文傑表示,國內疫情最壞時刻已經過去,消費、就業正快速復甦,業務已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二季度預計促成借款金額將超過380億元,同比增幅超過46%。“公司二季度將繼續回到規模化盈利軌道,我們對完成全年1700億到1800億元的目標充滿信心。”

(三)信心來自於哪裏?

肖文傑的信心來自於哪裏?

答案並不神祕,95後、00後的新消費人羣,在後疫情時代具有更快的修復能力和消費韌性。

根據樂信研究院在4月28日發佈的《發現復甦新動力:後疫情時代年輕人消費趨勢報告》,

以95後爲代表的新青年正成爲消費主力人羣。

這部分人羣的特點是,經濟負擔小、熱衷網購、追求生活質量,現階段消費慾望最強,儘管疫情對他們的收入帶來一些不確定性,但沒有根本上動搖他們對未來的信心,並不會壓抑他們正常的消費需求。從衡量消費復甦的“四維指標”(收入預期、支出意願、分期意願、消費升級)可以看出,消費復甦的趨勢非常明顯。

一季度,樂信錄得的收入增長也與樂信用戶屬性有關。樂信的用戶更多是95後、00後的年輕白領一族。疫情確實讓不少人的收入有所降低,但這些人以70、80後公司中層以上管理者及高薪者爲主。對於95後年輕人來說,無論是從職業起點,還是薪資起點來看,都處於最基礎階段,不是企業降薪的重點人羣。從再就業來看,年輕人也比高齡職場人更容易,所以他們對未來收入預期相對更樂觀。當然,他們也更願意提前消費。

報告調研了全國3327名年輕人。結果顯示,62%的人預期收入不減;65%的人將增加支出(比3月提高19個百分點);65.6%的人更願意分期消費;另有超30%的人願意擴大品質類服務類消費。

“95後、00後新消費人羣崛起,一個新的消費時代已經來臨。”去年4月,樂信CEO肖文傑提出了樂信要發力“新消費”的全新戰略。他認爲,新消費時代主要表現爲“三新”——新人羣、新需求、新方式,圍繞這“三新”,樂信將從場景、金融和權益三大方向展開佈局。其中,服務於年輕人品質生活的權益類消費平臺“樂卡”也在去年正式亮相。

在疫情之下,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消費業態也不斷湧現,如積分兌換商品、會員優惠等服務備受關注。調查還顯示,積分兌換商品(41.6%)、拼購(35.6%)、開通會員(33.4%),被年輕人認爲是既能省錢、又能提升體驗感的幾種主要的新消費方式,在疫情期間和後疫情時代得到快速發展。

樂信旗下消費特權會籍卡APP樂卡,上線不久就已累計服務數百萬人次,使用樂卡的用戶比不使用的人,月均消費頻次高出52%;主打通用積分服務的“樂星積分”,通過打通線上線下商戶積分體系,累計持有人數超過610萬。

第二季度是電商衝業績的傳統季節,進入6月以來,京東、阿里巴巴、拼多多各種補貼力度不減,都在爲618狂攬業績。各家的促銷將進一步提振消費。針對年輕人羣體,分期樂商城在4月中旬就啓動了以5G手機消費爲主題的分期購物節,大促當天,分期樂商城5G手機交易額比平日增長184%,帶動全平臺手機交易額增長335%。

樂信在今年Q2的業績將會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未來可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