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儿子睡觉的时候,儿子总会拿起毛绒小熊,搂在怀里轻轻地拍,偶尔小熊缺席,儿子则就地取材,手机、水瓶,都是儿子的“宝宝”;喂儿子吃饭后,儿子跑进卧室,把洋娃娃、小兔子、小海豹摆一排,把手纸撕碎在酸奶盒里,用奶粉勺挨个喂……

这可爱的一幕幕在你们家也上演了吗?这表明孩子的表征性游戏已经拉开大幕,我们要以童心未泯的姿态陪伴、欣赏、配合这一次次亦真亦假的扮演。

孩子最爱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游戏方式之一,发生在1岁半左右,在3~4岁达到高峰,然后孩子对该游戏的兴趣逐渐下降。在这类游戏中,孩子可以通过模仿与想象成人的活动投入扮演,这样的游戏可以满足孩子“想做成人”的愿望,孩子还可以在游戏中学习交往。

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体会不同的心理体验,比如,孩子可以通过扮演医生,转移对打扎的恐惧、对吃药的厌烦,通过扮演教师,释放在园教师权威给孩子造成的压力等等。这些心理体验可以起到减少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促进孩子的心理朝向阳光、健康的方向发展。

编辑

这样陪孩子

1.接受孩子的伙伴

有的妈妈认为玩具都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当宝宝对自己的玩具表现出感情时,大人还会哈哈大笑。事实上,在孩子的眼里,玩具都是他的小伙伴,都是有生命的个体,所以站在他的角度,接受孩子的伙伴,这样,大家才拥有了同样的角度。

2.给孩子自主的权利

有的妈妈在游戏中总是竭力与孩子互动,帮助孩子营造氛围、分配角色、寻找替代物……其实孩子之所以这么喜欢游戏,是因为只有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无视成人的权威,自己“当家作主”,游戏本身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就有逃避现实生活压力的功能,所以与孩子游戏,不要显示自己,要适当示弱,让孩子去主导游戏,并且甘于配合,接受孩子给予的角色并极力诠释,在诠释中加入隐形的生活指导,让孩子通过游戏习得生活技能与优秀品质。比如,孩子在玩“看病”游戏时,喜欢当医生,那我们就要演好“小病号”:医生给的药很苦,但是“小病号”依然咧着嘴全部吃干净;医生打针很疼,“小病号”虽然哭但是不乱动!

3.拓展一点

孩子游戏的特点是重复,比如孩子可能每天玩喂饭游戏,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方式,十分投入。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接受新的玩法,我们可以说:“给娃娃洗洗脸、抹抹香香吧。”他可能就会在他的程序里再加一道新鲜的环节。孩子并不是不想拓展,只是还需要我们适当地引导,才能让游戏更加丰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