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叫做天子,意味是上天的儿子,一般都会被神话,受到老百姓和普通士兵的崇拜。在古代,由于是君主一人大权在握,皇帝自身执政能力的高低一般就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而如果一个国家到了很危难的状态,军队实力不是很强的时候,有些皇帝就会选择御驾亲征,倒不是用皇帝自己去前线打仗,而是只要皇帝去前行露个面,军队的士气就会受到很大的激励。而亲征一般都是皇上自愿前往的,毕竟江山是自己家的,所以皇帝看的比谁都重要。有时候臣子还要为了皇上的安全,以“君子千金之躯不坐危堂”为理由拦着不让去。但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位君主比较惨,他是自己不想去,但是却被臣子塞到饺子里硬是给抬着去了前线,被迫亲征,他就是宋真宗。

一、赶鸭子上架的亲征皇帝

北宋太祖以节度使起家,武将做了皇帝,所以格外忌惮武将,重文轻武,大肆削减边疆军队力量,所以边境军队实力不是很强,但是却有一个彪悍的邻居辽国,时不时地就要来侵扰一下,让历代皇帝都很头疼。公元1004年,辽国再次对宋发难,20万草原铁骑带着血腥杀戮之气直逼京都而来。眼看就要被人打到家门口了,满朝君臣再也坐不住了。到底是战是和?一部分文臣以副丞相为代表主张逃跑,留得青山以图将来,有说去南京的,还有说去成都的,说的煞有其事。那到底去哪呢?皇上决定问问股肱重臣寇准。但没想到老寇是个强硬派,说撺掇皇上逃跑的都是奸臣,都得砍头!堂堂天子,岂能作出如此怯懦无能之举?可是此时的皇帝早已不是当年骁勇善战的太祖太宗了,此时皇上只是弱弱地问:“不跑奈何?”老寇扔出四个字差点把皇帝吓死:“御驾亲征!”在真宗看来去前线那就是和二十万野人面对面,那简直就是让自己去送死啊!皇帝摇头摆手坚决不去。这时老寇就开始了演讲,讲到祖宗打江山的不易,讲到君主守江山的必然,慷慨激昂的,愣是把性子软弱的真宗给煽动起来了,一拍大腿,为了我赵家江山,朕就豁出去了,亲征!

二、豪言壮语容易亲征难

说豪言壮语当然是容易的,但是真到了战场那可是刀剑无眼,可不管皇帝士兵。而且辽国是游猎民族,弓箭那是相当娴熟,一箭射过来隔着老远就没命了。所以当御驾真到了黄河边上,真宗那点热血也冷却了,后怕的劲儿上来了,死活不想过河亲征。找各种理由,一会儿不舒服一会儿没准备好,就想掉头回去。好不容易把皇帝撮了出来,三军都知道皇上要来,一旦回去对士气影响太大了。寇相苦口婆心左劝右说,怎么也劝不住。眼看御驾就要折返,宰相也急了,干脆出去拉了一个武将高琼,把厉害和高将军一说,军人没那么多想法,就是想打胜仗。所以他俩就来到御帐,老寇说:“皇上您看,不只是我,武将们也盼着您呢,是不是啊高将军?”高琼连忙说:“寇宰相所言极是。武将没那么多话,是行动派,不等皇帝发话他们就让卫士把专车推来,硬是把皇帝扶上了车。

三、御驾亲征大振士气打胜仗

就这样皇上就无奈地过了黄河,被逼着坐到了前线的门楼上。皇帝仪仗排开,煞是乍眼。城下的将士一见到,就像打了鸡血,顿时士气大涨,吼声震天。宋营这么大的动静,对面的辽军不可能听不见。让士兵前去一打听,竟然是宋朝的皇帝亲自来了。也许真的是受了君主亲征的激励,这场仗宋兵打得是格外的卖力气,勇武之气不逊辽兵。而这时辽也没有能直接灭宋的实力,只是想捞些好处,并没有想和对方拼个死活。一看宋军状态大好,他们反而不想打了,干脆弃战求和。而宋这边,皇帝都要吓死了,一听辽军要求和,高兴地都想去拜祖宗了。不管主战派的意见,马上同意,然后就是历史上很出名的“澶渊之盟”。

这份盟约虽然还是让宋朝损失了一些财物,但是事实上让宋辽边境的百姓享受到了几十年的平静生活,对于两国人民都是一件好事。尽管不是自愿的,但是真宗的这次亲征总的来说还是成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