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佛寺如何走過興盛與坎坷,又留下了什麼文藝作品

【引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話很好的描述了南朝佛教盛行繁榮的現象,歷史上南朝時期建立的寺廟遠遠不止這四百八十座,上至皇家貴胄,下到平民百姓,整個國家都籠罩在供奉佛祖的香薰中。但是到了北朝太武帝時期,供奉的香菸卻不再繚繞。南北朝相距不過區區一百年?怎麼會在對待佛教的態度上有如此大的區別。

01一、佛教興盛時期。

佛教能夠南北朝時期盛行,得益於統治者的支持,尤其是梁武帝蕭衍。蕭衍這個皇帝,是一個狂熱的佛教信徒,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他曾經四次出家,想徹底的皈依佛門,遠離朝政。但是朝臣不同意,又四次支付了大筆贖金將他從寺廟裏贖出來。做不成和尚,蕭衍也很關心佛教的事,他大規模的重修了著名的靈隱寺,供奉香火。和尚不能喫肉的規矩也是從梁武帝這兒出來的,原本和尚們是沒有強行規定一定要喫素的,但蕭衍認爲和尚喫肉與佛教中不殺生的理念互相違背,於是下旨,命佛教中人不許喫肉,這纔開始了佛教食素的歷史。

除了蕭衍,北魏獻文帝也是真摯的佛教徒,他即位以後,很想出家。遭到了羣臣的反對,認爲國不可一日無主。他又想禪讓帝位,自己不做皇帝了就不再受約束,可以出家入佛門,但是朝臣們還是不同意,獻文帝這才死心。

連皇位都不要,也要出家,這在我們聽來是非常匪夷所思的。連皇帝都向往遁入空門,更不要說普通民衆了,佛教興盛一時,上寺廟進香求佛的人數不勝數。南朝時期的佛教發展迅速,遠遠超過了四百八十座這個約數。《南史·郭祖深傳》中表明,梁武帝時期的都城,如今的南京,就有差不多五百多座寺廟。這時期修建了很多現在都很有名的寺廟,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四大古剎的棲霞寺等等。

除了一心向佛的虔誠教徒,還有很多爲了利益出家的假和尚。有的人是因爲佛門的待遇高,選擇了出家。而有些人則是爲了合理的避稅,因爲當時統治者抬高佛教,佛教不需要納稅服徭役,所以很多人鑽這個空子賺取利益。

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南朝人多多少少都會信佛。魏孝明帝統治時期,佛教發展到了頂峯,全國有近三百萬的僧侶,寺廟更是突破了三萬座,實在令人不敢想象。

02二、被迫走下神壇。

南朝佛教如此受歡迎,爲什麼到了北朝會一蹶不振,原因也和統治者有關。北魏太武帝登基,北魏與東晉都在中原有自己的政權,但中原的百姓卻不認可北魏政權,因爲北魏是鮮卑人的政權,他們更認可東晉司馬氏的正統地位。

民心渙散,國將不國。爲了保護自己的政權不遭受破壞,太武帝開始想辦法如何讓民衆信服北魏的統治。他將鮮卑族逐漸漢化,鼓勵兩族通婚,大量任用漢族士官。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百姓們還需要精神層面的領導。這一次,太武帝選擇了道教,而不是佛教。

佛教失去了國教的地位自然不滿,另一邊太武帝大量啓用漢族官員讓鮮卑貴族有了危機感,佛教沙門和鮮卑貴族爲了自己的利益很自然的走到了一起,決定反抗太武帝。但是太武帝的統治已經得到了認可,胡漢一家的理念也很好的實施,因此他成功的壓制了佛教和鮮卑貴族的反抗。

偷雞不成蝕把米,佛教的反抗讓太武帝可以借題發揮。第一次滅佛就開始了,太武帝下令毀佛像、坑沙門。其實太武帝一開始是不反感佛教的,據《魏書·釋老志》記載,“世祖初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於四月八日輿諸佛像,行於廣衙,帝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

那爲什麼太武帝后來會厭惡佛教呢,主要是因爲佛教僧侶過多,香火鼎盛卻不用交稅。而且僧侶們還大肆兼併土地,影響到了一部分民衆的生活。兼併土地卻不生產,而是當時處於戰爭年代,很多人鑽空子出家躲避交稅和徵兵,朝廷既收不到錢又徵不到兵,長此以往一定會威脅到統治者的地位。寺廟兼併土地,失了土地的百姓爲了生存就會出家,這是一個很危險的死循環,統治者正是看到了這一點纔會打擊佛教的地位。但在文臣帝登基後,又適當的恢復了一部分佛教的勢力,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太武帝繼位者文成帝,頒佈復佛訟詔曰:“今制諸州郡縣,於衆居之所,各聽建佛圖一區,任其財用,不制令限。”佛教得以喘息,繼續發展。

03三、佛教留下的藝術品。

南朝對佛教的扶持,使得佛教興盛一時,自然也留下了不少的文化財富。寺廟自然不必說,除了名寺,佛教還留下了其它的文化遺產。

首當其衝的就是石窟,也就是雕刻藝術。幾乎叫得上名的石窟都建造於南北朝時期。比如雲南的雲岡石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以及中國洞窟藝術的集大成者—敦煌莫高窟。每座洞窟都富麗堂皇,宏偉壯觀。

當然莫高窟內除了雕刻,還有著名的壁畫藝術。在莫高窟中,有的壁畫高達五米,顏色絢麗、美輪美奐。莫高窟內還藏有大量古代經書,每一本都珍貴無比,這都是南北朝佛教爲人類文明留下的建設。

【結語】南朝佛教的鼎盛爲後世留下了難以計數的瑰寶,但北朝對佛教的打壓也有其歷史意義。縱觀世界歷史,宗教滲入政治反而會使社會動盪不安,內亂頻發。北朝“滅佛”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佛教的勢力範圍,對佛教的發展有了一定的約束,避免了佛教成爲貴族一樣有特權的階層,這對歷史的推進是積極的。

參考文獻

《南宋·郭祖深傳》

《魏書·釋老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