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書架上,有半套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同心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美冠純美閱讀書系”。爲什麼是半套呢?還得從2012年的那個暑假說起。

當年我在廣州一家公司供職,在暑假的一個週末,帶着讀二年級的女兒去逛廣州天河購書中心。出於讓女兒從小就要多讀文學作品的考慮,看到書架上整齊地排着7本“美冠純美閱讀書系”,也沒細看,以爲一套就是這七本,就買了下來。

林海音作品《城南舊事》

回到家看了封底才知道,這套書有12本。買到的7本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冰心的《繁星·春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畢淑敏的《提醒幸福》、季羨林的《懷念母親》、豐子愷的《白鵝》以及魯迅的《朝花夕拾》,還缺了另外5本,一直也沒有補齊。

後來問女兒有沒有讀過,她說讀過了,但我知道,她還是沒讀出這些書的妙處來。倒是我,在以後的日子裏,時不時把這七本書,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幾遍。先來說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一、《城南舊事》的主要內容及其文學地位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性文學的開山人——林海音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感受,以童年在北京的生活爲素材而創作的經典“懷鄉”作品,也是她最具影響力的作品。

在這部經典之作中,林海音成功地運用兒童的視角進行故事敘述——借英子的眼睛,描繪了一幅20世紀20年代北京的風景人物畫卷。同時,也表達出作者本人對人生和生命體驗的多重感受。

在這部作品中,林海音將英子眼中北京南城的風光融入到字裏行間,在展現真實熱鬧的市民生活之餘,架設了一個明晰的時空背景,呈現了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道盡了人世間複雜的情感和真實的人性。

《城南舊事》跨越了時代,跨越了政治,以委婉溫馨的筆觸,描寫了人性和人類的命運,因而得到了社會一致的認可。通過小說,讀者可以窺見時代風雲。因此,林海音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對臺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城南舊事》曾入選《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定書目、高中語文新課標必讀書。2000年又被選爲中國“百年百種佳作”,曾被譯爲英文、日文、德文、法文及意大利文等出版。

二、林海音的童年經歷

林海音祖籍廣東蕉嶺,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21年3歲時隨父母返回臺灣,1923年6歲時隨父母遷到北平(今北京),定居城南。林海音在北京居住了整整25年,從小學讀到大學,並在那裏工作、結婚、生子。林海音的童年是在古城北京度過的,《城南舊事》正是其對其童年往事的回憶 。

1948年,30歲的林海音離開北京,舉家遷回臺灣。在此後幾十年裏,令林海音魂牽夢繞的,一直是她的北平記憶和童年回憶。20世紀30年代的北京,大清帝國崩潰不久,政權幾經更迭,那時的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各種觀念、思潮、習俗、社會改革或革命的呼聲,此起彼伏。

可是作爲孩子的英子,卻只能在很淺的程度上,感受到這些衝突和中國社會大變革時期的風風雨雨。林海音的家境不錯,除了爸爸媽媽,她還先後有了好幾個弟弟妹妹,家中僱有奶媽和廚師,一大家人居住於一整套四合院中。林海音的童年,就是在四合院和衚衕中度過的。

無論外面的世界多喧囂,衚衕包圍着的四合院,卻總是那樣的寧靜。一個小女孩穿梭於衚衕中,時而時追逐蝴蝶,時而驅趕野貓,有時長久地嗅着一朵新開的牽牛花,伴着屋檐下小鳥的歡鬧,獨自感受春天和成長的氣息。

她熟悉自家院子的每一個角落,哪個石板縫是螞蟻的家園,哪面爬滿紫藤的牆是壁虎的樂土。在自己家的四合院附近,大小衚衕星羅棋佈,錯綜複雜,走不完的衚衕,與數不清的四合院,交織成一座大大的迷宮。但小女孩並沒有被囚禁在這座迷宮中,她揹着書包上新式學堂,在大街小巷中來回穿梭,感受到這個正在變化的世界的奇怪而又令人憧憬的氛圍。

在《城南舊事》的序言裏,林海音這樣寫道:“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三《城南舊事》的寫作藝術

《城南舊事》發表於1960年,此時林海音40歲出頭。那個時候兩岸關係正處於敵對狀態,迴歸故鄉是完全沒有指望的。或許在林海音的心中,有一種永遠無法回家的恐懼或者說是絕望。

在這樣的心境中,林海音必須通過創作,讓自己沉浸在回憶的海洋中,以這種方式,不斷回到數千裏之外的那個城市,從不同的角度,融入城南的那些舊事。彷彿只有這樣,才能撫平她的思鄉之痛,才能獲得精神生命的救贖。

越是知道故鄉回不去,就越是思念故鄉。迴歸故鄉的願望越強烈,思鄉的痛苦就越難以排遣。林海音經歷的那種隱痛,每一個遠離故鄉的人都可能有過這樣的體會。這種痛苦,對林海音而言,唯一的出路,就是用筆描寫自己的回憶和故事,把傷痛提升到美的高度。

林海音以特有的兒童視野,以及從困惑和憂傷中捕捉美的能力,使《城南舊事》超越了她個人的狹義情感和經歷。被寫進故事的,有家外面的瘋子和小偷,也有家裏面的保姆和客人。這些大人和孩子,各有各自的命運,但都通過與英子的交互,或近或遠地關聯了起來。場景、人物和故事,顯得那樣鮮活,那麼真切,時間再也無法洗褪童年和故鄉的色彩。

英子最喜歡駱駝隊停在自己的家門口。駱駝排成長長的一串,帶來了城裏人需要的商品。在大人的眼中,駱駝是託運商品的動物,但在英子的心中,駱駝的長相、力氣、性格,樣樣都很神奇。英子特別喜歡駱駝脖子下的鈴鐺,駱駝走起來,或遇有急風,就會發出清脆的響聲。

英子問爸爸,爲什麼要給駱駝系一個鈴鐺?爸爸說,因爲野外有狼,駱駝繫上鈴鐺,在寂靜的夜裏,聲音就會傳得很遠很遠,對狼有警示作用。而英子則說,一定是與駱駝伴行的人,受不住無聊的長途途程,他們纔給駱駝戴上鈴鐺。他們要靠着鈴鐺的聲音,才能排解旅途的寂寞。爸爸笑了,承認英子的想法更美。不僅更美,也許更有意思,含義更加豐富。

在《城南舊事》,林海音對人和事的刻畫,相當細膩,很多角色也不是截然的好或壞。英子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孩,別人都怕瘋子秀貞,她卻喜歡,別人都說小偷是壞人,她卻知道小偷也有善良的一面。

在《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這篇文章中,英子體驗到了成長的另一種滋味。英子的爸爸是有缺點的,就像每個人一樣。林海音能夠直面爸爸的缺點,她用愛和真誠去書寫自己的童年,以及對於最親的人的回憶。

四、闊別故鄉40年之後的重逢

1990年,已經72歲的林海音,終於回到了離別長達42年之久的北京。這一年,距離《城南舊事》的出版,已經整整30年。人生七十古來稀,年過古稀的林海音,再次踏上故鄉的土地,會有怎樣的心情呢?

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經歷了人生的潮起潮落,看慣了世間的生死離別,是早就有了恍如隔世的心理準備的。那個機靈調皮的小女孩回來了,帶回了人生暮年,卻無法複製殘存在記憶中的美好畫卷。《城南舊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早已被時間之風吹得無影無蹤。

在未收入《城南舊事》的一篇文章中,林海音回憶起自己結婚後居住的那個大四合院。那個院子是林海音的丈夫的父親自己設計建造的。林海音的一個兒子,出生於1948年前,後隨父母遷到臺灣。

40多年後,林海音的兒子也已步入中年了,他先於林海音返回出生地北京,找尋爺爺、奶奶和自己的父母生活過的故居。林海音描寫了自己兒子眼中的所見:“誰知院子裏蓋滿了一個一個小破廚房,住了二三十人家,哪還有白丁香、綠葡萄、紅櫻花、紫藤花的影子呢!”

滄海桑田,是任誰也改變不了的自然規律。我們姑且不去討論,當年林海音回到闊別42年後的故鄉,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個情形。但她的《城南舊事》,卻因其敏銳的洞見、細膩的情感、兒童視野的天真、卓越的敘事能力和優美的文筆,成爲了一部跨越時代的傳世名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