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历代帝鉴图说》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帝师、宰相张居正,为万历帝少年时代编选讲解的政治启蒙课讲义。全书共编选了自上古二帝三王直至北宋年间的历代帝王政治故事共117节。每篇都附有张居正的直解和简要述评,由明代画师专配一图,有如连环画一般。

一本古代的帝王早教读物,有什么好推荐的?

其实,单从书籍本身的内容来看,没什么新意,无非是一位当时的饱学之士,对一位幼年帝王的美好期望罢了,如果你对未成年教育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老师不管多么睿智,教育方法多么优秀,最多只占全部教育成果的30%,也就是说,万历皇帝是否能成才,跟老师的关系真的不大,更何况皇帝的继承人从小要接受的教育,张居正只是其中不太重要的一部分而已。

《历代帝鉴图说》的翻译者周殿富对此总结说,“万历帝缺少仁根善本”,他的祖上也大体如此,所以才会杀张居正,三十年不问朝政,而张居正也广置家产,收受贿赂,最终招来家破人亡,归根到底,一个“贪”字作祟,我却不是这样认为。

首先,明朝一朝,毁不在钱财。

历朝历代,财都不是亡国的根本,明朝也不例外,但君臣互忌,明朝最甚。在那个人治大于法治的年代,君臣之间互相猜忌,彼此缺乏信任,是典型的亡国之象,虽有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严加看管,也时常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

后世人怀念唐宋,不是因为唐宋多有钱,而是君臣相得,互相尊重,好坏暂且不论,始终能感觉到人间正道是沧桑,才是王道。

其次,只从家产来断定张居正贪财,太过偏颇。到万历朝时,明朝积弊已成,百官贪赃枉法,已成惯例,每年从地方递送进京的钱财,在还没有进京前,就已经分配完毕,哪个衙门该收多少,哪位大人该拿多少,都是有固定份额的,且名目繁多,张居正就算是首辅,也无力改变这一现实,事实上,他后来会丢官丧命,与断绝文武百官的财路,不无关系。

另外,单从《历代帝鉴图说》中的内容来评价张居正,评价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全面。

事实上,书是好书,中正平和,充满了帝师风范,可是,联系明朝的政治生态来看,张居正的用心就颇有些耐人寻味了。

明朝皇帝刻薄寡恩的传统由来已久,张居正在书中列举的历代帝王旧事,却突出仁厚,说好听点,是苦口婆心的劝谏,说的诛心一些,他是在替天下读书人发声,有讽刺帝王之嫌。

皇帝的老师表面上看是无上的荣耀,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可是,不管是谁,当他坐在这个位置上后,就必须面临选择,是站在皇帝一边,为皇帝的需要服务,还是站在天下读书人一边,为读书人发声,不管选哪边,都一定会得罪另一边。

以张居正的能力,他完全可以编写一本更符合现实,让万历皇帝更容易接受的教材,毕竟万历皇帝也不是平庸之辈,他接受的家庭教育是正宗的帝王心术,双方教育偏差太大的化,等于是在逼万历皇帝做一个选择。

如果你对教育有所了解,就会明白,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现冲突时,孩子一定会本能地偏向家庭教育,这样一来,学校教育就等于是在做无用功,很少有例外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教育主张家长一定要配合学校,至少要保持口径一致的关键原因。

在这样两难的选择面前,张居正选择了站在读书人一边,因为他有政治抱负,而想要做事,离不开天下读书人的支持,至于站在皇帝一边,以明朝皇帝的“家教”,福祸难料。

能让一位帝师有如此痛苦的抉择,实在不是明朝之幸,因为皇帝和读书人之间,本应该是合作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可现实就是如此,张居正也没有办法。

因此,虽然张居正任首辅期间,为明朝带来了少有的“中兴之治”,依然对于大局没有什么变化。有人认为,张居正死后,要是再有几个张居正,明朝兴许能逃过一劫的设想也只属妄言罢了,因为就算满朝都是张居正,明朝依然会在短期内灭亡,只因臣不是亡国之臣,但君的确是亡国之君。

了解这些时代背景,及明朝的政治生态以后,再读《历代帝鉴图说》,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了,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张居正对明朝时事的看法和对万历帝的警告,但如果你只看书中的故事,不做联想的化,那它就是本鸡汤文,看不了几章,你就会犯困打瞌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