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内的太医,为什么不是宦官?太医经常出入宫内,皇帝为什么没有将他们净身呢?

这是很多人疑问的……电视剧《甄嬛传》里的太医温实初,他就让沈眉庄给他生下了一个女儿,不知情的皇帝最后册封这个女儿为静和公主。

温实初剧照

实际上,温实初之事,压根没法发生,太医压根不可能被皇帝净身,成为太监。为什么这么说?

一个王朝是家天下,整个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对外,皇帝需要治理天下,维护自己的财产。皇帝是孤家寡人,治理天下需要人;对内,皇帝有一个人的需求——吃喝拉撒,照顾皇帝生活起居,这当然也需要人。

但是这两类人有区别,皇帝生活起居包括到他的妃嫔。如果这类人是正常男子,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这类人是女子,但女子体力有限,有时还会蛊惑工作状态下的皇帝犯错。

所以,这类人是宦官!

一来保证到劳动力;

二来保证到血脉的纯正性;

三来避免祸乱宫廷;

四来避免夺权篡位。

一切的一切,都在皇帝掌控中。那么,太医属于哪一类人?外臣,还是内臣?太医的存在意义就是保证皇帝的身体健康,皇帝生病,太医看病,两人的供需关系,十分的明显。

皇帝对大臣的需求就是治理天下,那么皇帝对太医的需求就是看病。类似今天的医生,太医看完病,开药方,离开了,不会经常和皇帝的生活起居扯上联系。所以,太医是外臣。

作为外臣,太医并不需要净身。如果需要净身,谁愿意替皇帝看病?但看病这种需求之下,太医还是有机会接触到皇帝的后妃。那皇帝会给太医事先制定规矩,确报看病过程的公开性。

比如明朝的朱元璋规定:

须要监官、门官、局官各一员,当直内使三名、老妇二名同医人进宫看视

非有召见,不得入内廷。给后妃看病,多人陪同之下,太医才能入宫。妃嫔之外的人看病,不准唤医入内,只能够“说证取药。”

医不单入,这是规矩;

清末老太监信明修所写的《宫廷锁记》中,针对太医诊病这点,记录了清朝后妃整个看病过程:

后妃有病,先告知本宫最高级之总管。总管传首领,传掌案的、回事的,遂再传御药房或寿药房,叫太医院值班大夫。药房首领官服前头率领,两大夫官服随后

看病诊脉,如果病轻,必须在殿中诊断。诊脉时,必须在手腕上放手绢,不能露腕接触。太医跪地诊脉。诊脉过程,不准抬头审视,更不准看舌。诊断结束,然后一批人到药方开方子。

当然,出入宫廷的“登记表”,肯定是要填写的。规矩严密,容不得出错,一旦出错,结果可想而知……以清朝为例,成为一个为皇帝看病的御医,至少十年!层层考核,医术精湛且品行端正,才能成为御医。

条件限制+规矩严密,出错的概率几乎没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