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在战国的末期出现了一个集大学者、大权谋家、大政治家于一身的人,他就是李斯。李斯本是楚国人,为了能求得荣华富贵,他勤奋求学,到齐国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同荀子一起研究怎么治理国家、怎样当官的学问。学成之后,他审时度势,洞察时局,辞别荀子,来到秦国。

当时的秦国国王是太子嬴政,吕不韦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而当上了相国,独揽朝政大权。当相国以后,他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其他国家来的,李斯就是吕不韦的门客之一。李斯在吕不韦的门下,待机接近秦王。为了引起秦王的注意,尽快崭露头角,他潜心揣摸秦王心理,在能准确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他主动上书秦王,力谏秦王抓住机会,建立帝业,统一天下,深得秦王的赏识和器重,遂在秦国立足并开始崛起。

秦王嬴政二十二岁那年,正当李斯踌躇满志准备干一番大事业时,秦国宫里却发生了一个叛乱,牵连到吕不韦。嬴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再加上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恐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就逼他自杀。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那时候在秦国有一个叫郑国的韩国人所实施的修渠阴谋被识破。当时,郑国为秦国主持开凿了一条灌溉渠,就是郑国渠,它把泾河水从云阳经三原、富平、蒲城,同洛河连通起来(都在今陕西省境)。兴修水利本来是件好事,可是后来发现;郑国为了要削弱秦国的军事力量,才积极帮助秦国修渠的,目的在于消耗秦国的人力和财力。

吕不韦和郑国这两个人原本都不是秦国人,又先后出事,这让秦国一些贵族、大臣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把这些人统统撵出秦国。秦王听了,就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下了一道逐客令,要求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当时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眼看自己的地位不保,李斯很不甘心,就在他离开咸阳的时候,给秦王上了一道奏章。李斯在奏章里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

李斯在奏章里的最后处说: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李斯的奏章言辞恳切,情意真诚,据理服人,令秦王大为感动。秦王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放弃了逐客的打算,连忙派人把李斯从半路上找回来,并重用他,后来,李斯做了秦国的丞相。

元末明初诗人杨基写过一首《感怀》的诗,其中有道:

邓禹南阳来,仗策归光武。孔明卧隆中,不即事先主。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

意思是说,邓禹从南阳追来,投奔光武帝刘秀,帮其出谋划策争夺天下,诸葛亮久居隆中,并不急着去辅佐刘备。这两个英雄都有自己的见识,何必去问他们出身的贵贱。

一个帝王如果能做到爱惜人才,选拔重用人才不唯亲,招揽英雄不问其出处,那他首先就在战略上为自己的打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局面,毕竟,国家跟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愿意来,任你这个国家多富有,兵力多强,到最终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一般有大胸襟的人,都是不会去计较人才的出身和其家庭背景的。孔子教书,也是有教无类,他收弟子从不论贫富贵贱,平民子弟,只要想学,他都收。

鲁迅曾质问,从来如此,就对么?历史遗留的很多东西需要我们用智慧去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历史才是鲜活的,文明的传承才是有价值的。

孔子也不是一个一味要复古的人,很多过时的礼节,他觉得该改还是要改的。比如古代有规定,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牛代替,得用一种单独饲养的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的牛才行。耕牛不可做祭品,哪怕耕牛之子“骍且角”,但因人们的固有观念,偏见,成见,一般人还是不拿它做祭品,但当孔子看到一只耕牛也生出了这种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的小牛后,孔子就觉得以后用这个牛来祭祀也未尝不可,何必非要那么在意它的来处!

孔子同样认为,一个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他勤于修身,知行合一,到最后修得德艺双馨,品学兼优,内圣外王,仁及天下,便是生命价值的最大所在。

冉雍的父亲出身比较卑微,并且品行有些不端,但是冉雍却未受其父亲影响,砥砺修身,很有品德。在孔子众多弟子中,冉雍所表现出来的自修力,学习力也比一般师兄弟要强。以此,孔子很是看重冉雍,从没在意过他的出身。孔子以为,即便一个人出身再低微,只要他自己肯去反躬自修,精诚付出,肯去尽人事,那他就值得肯定,值得被重用。

我们有个叫“犁生骍角”的成语,意思是杂色牛生出了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也可用来比喻劣质父母生出了贤明的儿女。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一则《论语》。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两个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不想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