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是古代中原王朝與外族的一種政治聯姻,目的或安撫,或聯盟,或借兵,或報恩,總之,都是帶有政治目的,即爲了兩國政治穩定,和平發展。

據統計,在大唐近三百年的歷史中,竟有20多位公主(有的不是真公主,而是宗室或大臣之女進封爲公主)對外和親。其中僅與回紇就有6位公主,而在這6位公主中,鹹安公主是比較特殊的一位。

在說鹹安公主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回紇這個民族的淵源,回紇也稱回鶻,是位於我國西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其先祖爲匈奴,也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回紇人是遊牧民族最早過渡到城市生活的民族之一,主要分佈於新疆,在內蒙古甘肅蒙古以及中亞的一些地區也有散居。

回紇在大唐時期與大唐的關係比較微妙,總體來說算是不錯,尤其是在大唐平定安史之亂之期,回紇給予了一定程度的援助,兩國的關係呈現蜜月期。

關於回紇援助大唐平定安史之亂之事,在詩史杜甫的詩中屢有提及,而且,杜甫也明確表達了自己對於回紇的觀點,他是排斥回紇的,對於大唐向回紇借兵一事並不看好。在他的《留花門》一詩中有一句“胡爲傾國至,出入暗金闕。中原有驅除,隱忍用此物。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這幾句杜甫就明確表達了大唐是不得以才向回紇借兵之實,回紇雖然對於大唐平定安史之亂有一定幫助,但對大唐百姓的傷害也是不小的,這在史書中也有確鑿的證據。

這個看似是不相干的題外話,事實上說明一個問題,和親政策對於大唐而言事實是出於無奈,是有辱大唐國體的。對於那些和親的公主們來說,更是屈辱。因爲她們不僅要承受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帶來的不適,更要承受因風俗不同、生活習性改變以及兩國政治不安定帶來的精神壓力。這對於每朝每代每一任和親的公主,無疑是一種傷害。

再來說鹹安公主。

鹹安公主也叫燕國襄穆公主,是唐德宗李適的第八個女兒,生母不詳,應不是嫡女,但李適還是疼愛的。鹹安的事蹟在公主傳中一筆帶過,根本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在回紇傳中卻有不少記載。

德宗李適本人對於回紇印象也非常不好,在他還是雍王的時候,曾與回紇有過一段不愉快的經歷。回紇可汗要他於帳前舞蹈助興,彼時大唐還是肅宗李亨當政,作爲嫡皇孫的李適當然不願意。當時場面一度非常尷尬,好在隨行的朝臣藥子昂據理力爭才避免了尷尬。

後來李適登基了,這件事他沒有忘記,因此對回紇他一直不感冒,始終有種如刺在喉的感覺。

貞元三年(787年),回紇的武義成功可汗(長壽天親可汗,名爲頓莫賀達幹)派將軍合闕獻禮物,請求嫁一位公主到回紇。李適本能地表示拒絕。

但是這位頓莫賀達幹爲大唐幹了一件好事,贏得了大唐很多朝臣包括李適的好感。在頓莫賀達幹成爲可汗之前,回紇的可汗是移地健,在代宗李豫去世,德宗李適初繼位之期,移地健想趁大唐喪期來打劫。當時爲回紇宰相的頓莫賀達幹阻諫,說大唐從未負過回紇,不宜趁火打劫得罪大唐。但移地健不聽,頓莫賀達乾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將移地健給幹掉了,自己自立爲回紇的可汗。

頓莫賀達乾的此舉無疑爲自己在大唐的心目中賺得了印象分,因此,當貞元三年他向大唐提出和親之時,雖然李適對於往事還有些芥蒂,但在大臣的勸諫之下,念在回紇對於平定安吏之亂確有一定幫助,且和親也有利於今後大唐的穩定發展,以及對付其他外敵。權衡之後,李適答應了和親的要求,決定將愛女鹹安公主嫁與頓莫賀達幹爲妻,並且讓畫師將鹹安的長相畫下來讓人送至回紇。

頓莫賀達幹得到鹹安公主的畫像之後,非常高興。貞元四年(788年),頓莫賀達幹派出其妹妹骨咄陸毗伽公主在內的56個回紇女子,1000多位軍將以及2000匹良馬來長安迎娶鹹安。頓莫賀達幹還不忘帶上自己的親筆信,信中言語謙卑肯切,他說道:“我們回紇與大唐曾經是兄弟,但現在回紇是大唐的女婿,女婿可謂半個兒也。陛下如果擔心西戎進犯大唐,我請求帶兵除之。”

回紇的姿態夠低了,李適比較滿意,並親自賦詩相送,鹹安的嫁妝自然也不俗。貞元五年,鹹安公主到達回紇的牙帳,被封爲可敦。

然而,鹹安公主與頓莫賀達幹成親僅僅幾個月後,頓莫賀達幹便去世了,這對於鹹安來說無疑是一大災難。

頓莫賀達乾死後,其子多邏斯繼位,即忠貞可汗。按照回紇的收繼婚制度,前可汗去世,其妻室當成爲繼任可汗的妻室,也就是鹹安公主得又成爲忠貞可汗的女人。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忠貞可汗僅僅在位幾個月便也去世了,其子阿啜繼位,即奉誠可汗。而鹹安公主,則還是得繼續遵從回紇的制度,再次成爲奉誠可汗的妻子。

頓莫賀達幹到多邏斯,再到阿啜,可是祖孫三代人啊,一個從小深受儒家倫理道德教育的中原女子,卻要成爲祖孫三代的妻子,這叫鹹安的心理如何承受,想想都爲她憐惜不已。

然而,鹹安的厄運還沒有結束,奉誠可汗也只在位五年,於795年去世。國不可一日無君,回紇國人擁立他們的宰相骨咄祿爲新的可汗,即懷信可汗。而鹹安,得繼續成爲新可汗的妻子。這對於一個女子來說,簡直就是天大的災難啊。

可鹹安有什麼辦法,她不能反抗,因爲身上有家國使命,有政治任務,有整個大唐百姓寄予她的厚望。鹹安懂得,她的幸福,她的愛情和婚姻在與大唐相比不值一提,除了從命之外,她無路可走。

就這樣,可憐的鹹安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先後成爲四個男人的妻子,她在回紇的日子該有多難熬。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在回紇生活了21年的鹹安公主去世,回紇派對人到大唐報喪。當時大唐的皇帝是李純,李純是鹹安的侄子。李純很感念這位爲大唐而犧牲個人幸福的和親姑姑,爲其廢朝三日進行哀悼,追封其爲燕國大長公主,諡號爲襄穆。

著名詩人白居易奉命爲鹹安公主祭文,現將其抄錄如下,感興趣的也可一讀。

惟姑柔明立性,溫惠保身,靜修德容,動中規度。組糹川之訓,既習於公宮;湯沐之封,遂開於國邑。及禮從出降,義重和親,承渥澤認三朝,播芳猷於九姓,遠修好信,既申洽比之姻,殊俗保和,實賴肅雍之德。方憑福履,以茂輝榮,宜降永年,遽歸長夜。悲深訃告,寵極哀榮,爰命使臣,往申奠禮。故鄉不返,烏孫之曲空傳;歸路雖遙,青冢之魂可復。遠陳薄酹,庶鑑悲懷。嗚呼!尚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