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给小月亮(1岁5个月)做南瓜蝴蝶面,言言(3岁3个月)想吃,就自己拿锅去煮。锅里没放水,当然被我们所有人制止,他坚持不懈,就同意了。

给他抓了一些进去煮,他还要继续放。用他的原话就是:妈妈,不够,我要放多多的!当然被我再次拒绝,然后他就开始哭。一边哭,一边去抓,我到处去藏,放到他够不着的地方,他就搬凳子垫上去抓。

于是我们就开始产生拉锯战,好几回合。他终于崩溃大哭,急的直跳,之后在地上打滚,眼泪鼻涕满脸都是。见我都无动于衷,然后开始说:妈妈抱抱。

一般,孩子要抱的时候,我都是第一时间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昨晚小月亮看到我也要我抱,我就没法去抱他,他哭得更厉害。我把这两小的带回房间进行安抚。小的比较容易,给奶就不哭,大的比较难,哄了好一会儿才好。

我发现言言接近3岁左右,哭闹、撒泼的行为越来越多。我情绪好的时候就好言相劝,不好的时候也骂过他,有一次比较严重,还把他给打了。但打骂的时候发现他哭得更凶,情况变得更糟糕。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意识到打骂、指责都非常不好,虽然刚开始会起到震慑作用,但是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心里伤害。以后会让孩子怕你,或是变成讨好型人格,严重的话会造成一个暴力孩子,他以后会觉得打骂是有效的手段,形成“暴力”的恶性循环。

因为这,我买了一些育儿书籍,比如《正面管教》;看了一些育儿视频,比如李玫瑾教授的,加入一些育儿社群,阅读一些大V的育儿博客。试了挺多方法,发现这一招特别管用,今天分享给大家,这招分为4步:

1. 不指责不打骂不说教,就让他大声哭一会,发泄一下情绪;

2. 抱他离开事发地,尽量去人少的地方;

3. 肢体语言安慰,并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想要某某东西是不是?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那你哭一会。然后摸摸他的头,抱紧他,重复几次“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很不舒服,妈妈知道了”。

4. 他哭着一会就慢慢停止了,等他情绪稳定了,就带他去玩其他的,转移注意力。

在晚上睡前,抱着他跟他一起当天发生的事情,先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再说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温柔的跟他道理。

后来几次,凡是遇到此类情况,我都是这样处理的,发现效果很好。基本上我抱着他,明确告诉他我知道他的感受,安抚一下,他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了。

孩子发脾气,不听话5点原因

大部分家长都会遇到撒泼耍赖,崩溃大哭的孩子,哪怕名人也不例外。当宝宝出现耍赖、不听话的情形时,绝对不会是无缘无故,背后一定有其动机与原因,我查了一些资料,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孩子爱发脾气,因为他的大脑还没“长好”

如果把人的大脑看成一个楼房,下层住着一个叫做 “杏仁核”的,作用是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上层住着“理性”,控制着一些高级分析思维功能,比如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如何控制情绪和管理情绪。

下层的“杏仁核”在孩子出生时就非常发达,所以基本上孩子一出生就会表达各种情绪,而负责理性的上层大脑,要等到人二十几岁的时候才能够完全成熟。

因此对于孩子来说,下层的杏仁核一冲动起来,上层的理性大脑拉不住,不知道怎么管理这杏仁核表达出来的情绪,孩子就很容易闹情绪,发脾气。

2、3岁以下孩子的眼里,宇宙是以他为中心的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证明:婴幼儿在心理发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他们把每一件事情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断和理解事物,完全不能采取别人的观点,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简单来说,在3岁以前,所有孩子都认为“我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是围着我转的,一旦不顺他的意思,他就易燃易爆炸。

3、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拥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但却尚未学会管理自己,因此面对大人的规定而不满时,碍于表达的不完整,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说明,便会反抗、不听话。

4、作为引人关注的手段

当宝宝乖巧听话时,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对于孩子的关心,因此当孩子发现耍赖、不听话,可以得到父母或长辈的更多关注,就可能一反常态出现野蛮不讲理的举动,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5、曾因耍赖尝到甜头

孩子因不听话,哭闹来耍赖时,很多家长会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会答应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闹的行为,便会建立孩子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只要哭闹就有糖吃,此后一遇到类似的情形,便学会沿用这套坏习惯。

如何处理闹脾气,崩溃大哭的孩子?

明白了以上这些原因,在遇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就遵守两点

1、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都是有情绪的,孩子有,我们也有。当孩子已经情绪崩溃了,家长能不能控制住自己就特别重要。其实一开始,妈妈们通常都能耐住性子哄,但随着小家伙的调子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凄厉,怎么说都不听,妈妈的好脾气也就用光了。尤其在公共场所更让人难堪,妈妈很容易为了速战速决、摆脱丢脸的处境而点燃情绪。

其实,越是这种时候,越应该拿出耐心来,打、骂、发怒是想快速解决当下问题,是因为无能为力不知道怎么办了,就容易发怒。是觉得讲道理都没用,但是这很正常啊,你要知道,和3岁前的孩子讲道理,讲同理心,基本是没用的,因为他听不懂。

3岁以上的孩子也一样,毕竟还小,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方法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完全符合成人准则,不是强人所难吗?

2、如何疏导孩子情绪。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采取这2点:

1、转移注意力

小宝宝来说,“转移注意力”这招真的屡试不爽。言言小时候我就是这样做的,现在小月亮也是这样。如果你在当时的事情上越跟他讲,他就闹得越凶。

科学原理是:小孩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分散,专注力很短。当被其他事物吸引时,就会很快忘记现在发脾气、不爽、哭闹等不良行为。但是你转移注意力的事情要对孩子有充分的吸引力。

2.迅速说出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哭一会

我们大人不舒服的时候,尚且有时候会控制不住发泄一下,所以你怎么能要求一个那么小的孩子,说不哭就不哭呢?崩溃大哭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不妨让他完整地释放一会,然后再告诉他什么是对的或者接下来该怎么去做。同时要理解他,当他的情绪被理解以后,再哭一会,释放完了,孩子就心气顺了,接下来就好办了。

3岁以上的孩子,采取这4点:

1、不要着急说教,哭一会儿没关系

在孩子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是没有能力来接受别人的道理的。即使我们大喊着“别哭啦!”、“你别闹了!”、“赶快给我起来!”,孩子也听不进去。

2、陪着他哭,给他安全感

孩子的情绪需要释放,给他释放的时间,在他哭的时候,不要走开,就在身边陪着他。在他旁边安静等着,不去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也让她明白,哭对妈妈不管用,不是能帮你达到目的的手段。

3、用肢体语言表示安慰。

这期间如果孩子需要,可以用肢体语言安慰他,例如摸摸头、抱一下,让他感受到妈妈的拒绝并不代表不爱他了。抱他,抚摸他,他可能会把你推开,推开的话,你再等一会,最后情绪差不多了,你抱着他说:“妈妈知道了”。

4、适当的时机沟通

也不一定在孩子哭完以后立即复盘,找个时机告诉孩子你不允许他那样做的原因,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妈妈要“温和而坚定”,不要轻易妥协,比如危险的东西绝对不能碰。

绕过这3个坑

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绕过这些“坑”,以免前功尽弃。

1:坚持你的原则和底线

已经说好的原则和底线,一定要坚守。在和孩子反复沟通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因为孩子一直哭闹、耍赖、满地打滚就让步。否则无论坚持多久、做了多少努力,都会前功尽弃。孩子会认为,只要我坚持用这招,就能达到目的,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会哭闹得更厉害,持续时间更长。

2:不要用奖励的方式达到目的

许多家长会在育儿中采用奖赏的方式,譬如“你听话这样做,妈妈一会儿给你买个XXX”、“你现在别哭啦,一会儿妈妈给你买巧克力”……但其实奖赏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让我们暂时获得了对孩子的控制权。

孩子并没能增进正确的认知,获得成长,反而会对本来自己就应该做的事,要求代价和补偿。而且,奖赏会变成对哭闹、耍赖的奖励,让孩子觉得他越不妥协、越坚持哭闹,能获得更多好处。

3:过激行为要纠正,但不能以暴制暴

有的孩子在耍赖、发脾气时,可能会有一些暴力行为,例如打人、咬人,甚至一些大孩子还会骂人。这些行为必须要纠正,但无论何时不要“以暴制暴”。

3岁内的小孩子在情绪爆发时有过激肢体动作,通常是不知道,或者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觉得“手比嘴快”;而大一点的孩子则有可能是受“诅咒敏感期”的影响。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孩子不擅长疏导情绪的表现。作为家长,要教孩子如何面对自我、引导情绪的正确方法,而不是盲目用暴力制止。

棉花说

处理孩子的愤怒,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立竿见影的办法当然是打骂。《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说:“我们从哪里得到一个如此疯狂的念头,认为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先要让孩子感觉更糟?”

事实是,大声训斥、打压孩子,才会把事情越弄越糟糕。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李玟瑾教授曾经提到,6岁之前是儿童的性格养成是有关键期的,父母要在孩子6岁之前有意而为的对孩子进行一些训练,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其中就包括了要在孩子三岁左右进行说“不”的训练,从而克制孩子任性的行为。

我自己会谨记并为之努力践行!

做父母,是一个不停成长的过程,上面这些方法,也许不能每次都能做到,但是如果能大多数时候做到,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父母坚持自己的原则,教孩子遵守规则,让他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大人,是我们的责任。

相关文章